【黯àn然】黑的样子。《史记·孔子世家》:“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
我们来深入解读《史记·孔子世家》中这个关于孔子学琴的着名典故——“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
一、故事原文与语境
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的一段精彩故事,展现了他极致的学习态度和深刻的领悟力。
原文节选: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二、注释与翻译
· 丘:孔子自称其名。
· 为人:指乐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格。
· 黯然:形容肤色深黑、质朴的样子。这里并非情绪低落,而是指一种深沉、厚重、不加修饰的状貌。
· 几然:通“颀然”,身材修长的样子。
· 望羊:又作“望洋”,指远视的眼神,目光深邃,心怀远大。
· 王:音wàng,称王,统治。
· 四国:四方诸侯之国。
· 《文王操》:古琴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 辟席:离开坐席,表示敬意。“辟”通“避”。
白话翻译: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不肯学习新的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新的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节奏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悉节奏了,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志趣神韵。”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志趣了,可以进一步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到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过了些时候,孔子(弹奏时)神情肃穆沉静,陷入深思,随后又显得轻松愉悦,目光高远,志向博大。他说:“我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的皮肤深黑,身材修长,眼睛深邃远望,好像正君临天下,统治四方诸侯。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后,离开坐席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我的老师曾经说过,这首琴曲就是《文王操》啊!”
三、典故背景与解读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中年时期,当时他已以博学闻名,但仍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学习。他向师襄子学琴,展现了一种由表及里、由技入道的深度学习过程:
1. 习其曲:掌握表面的旋律和技巧。
2. 得其数:精通内在的节奏、结构和规律。
3. 得其志:领悟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和精神内涵。
4. 得其人:这是最高境界,通过音乐与数百年前的作曲者产生精神共鸣,在脑海中完整地重构出作者的人格、气质和风貌。
“黯然而黑”的描述,并非史书对周文王容貌的正式记载,而是孔子在音乐中感受到的、一个历经风霜、沉稳质朴、胸怀天下的王者形象。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其形象自然不是养尊处优的白皙,而是带有劳顿与忧患的痕迹,但这恰恰反衬出其精神的伟大。
四、寓意与启示
这个故事蕴含着多重深刻的寓意,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极具启发:
1. 对学习深度的极致追求: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深度学习”的典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快餐式学习,满足于“知道”。而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一层层地深入,直至触及知识的灵魂和创造者的人格。这启示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应力求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甚至与创造者的精神世界对话。
2. 艺术鉴赏与共情的最高境界:这个故事揭示了艺术欣赏的本质——超越形式,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对话。当我们听一首曲子、看一幅画、读一篇文章时,最高的享受不在于分析其技巧,而在于它能激发我们怎样的想象与情感,能否让我们“看见”背后的那个灵魂。
3. “现象学”式的认知方法:孔子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面向事物本身”的认知。他悬置了已有的知识,完全通过对音乐的沉浸式体验,让作曲者的形象自行呈现。这提醒我们,在认识新事物或与人交往时,放下成见,全身心投入地去感受和体会,往往能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洞察。
4. 领导力与人格的象征:“黯然而黑…如王四国”的描述,塑造了一种沉稳、坚毅、有远见的领导者形象。这种领导力不是来自外表的华丽与威严,而是来自内在的深厚修养、远大的志向和沉静的力量。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定义和培养真正的领导力,提供了古典的智慧参照。
总结而言,“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不仅是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通过外在形式触及内在灵魂的哲学寓言。它告诉我们,无论在求知、审美还是为人处世上,最深刻的真理和最美的风景,总是藏在最深处,等待着那些愿意沉潜下去、与之共鸣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