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北京城被夜幕早早笼罩。
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红星轧钢厂,陷入了沉寂。
生产线已全面停机,职工们领了年货、工资,怀揣着对团圆的期盼,回到了各自温暖的家。
高耸的烟囱不再吐露白烟,连绵的厂房在冬夜里静默矗立,零星的几盏路灯在寒风中闪烁着昏黄的光晕,勾勒出厂区空旷而冷清的轮廓。
然而,在这片广泛的寂静之中,位于厂区一隅的“技术实践基地”仓库,却是另一番景象。
窗户被厚实的棉帘遮挡得严严实实,混合着松香、焊锡、机油以及人体汗味的热浪在车间弥漫,与门外的凛冽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巨大的吊灯和临时拉设的大功率灯泡将仓库照得亮如白昼,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在强光下清晰可见。
联合课题组的师生们,以及配合工作的牛大群、王玉书、邹章元三位老师傅和张涛等几名青工,几乎全员在场。
没有人放假,也没有人提出要回家。
尽管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眼窝深陷,嘴唇干裂,工装上沾着油污和灰尘,但他们的眼神却异常明亮,燃烧着一种近乎亢奋的专注与期待。
就在放假前的最后关头,他们成功完成了第一子系统“轧制线自动供料与对中系统”、第二子系统“在线自动矫直与平整系统”,以及第四子系统“成品板材自动喷码与分级系统”在那条老旧示范生产线上的安装,并开始了初步的生产验证。
连最令人头疼的第三子系统“飞剪定尺系统”的模型设计也已写成了最终定稿,第五子系统“全生产线集中监控与协同控制系统”的框架也开始在线上陆续搭建。
但此刻,所有人的焦点,都聚集在仓库中央巨大的工作台上。
台子上,一块约莫笔记本大小、厚度不足一厘米的陶瓷板,正静静地躺在那里,吸引着所有炽热的目光。
它,就是历经无数次失败、调整、再试验,终于在年关前夜烧制成功的“掐丝珐琅”强电电路板!
在明亮的灯光下,这块电路板展现出一种独特而古朴的美感。
深灰色的陶瓷基板质地细腻温润,其上,一根根紫红色的实心铜线,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复杂电路图,被巧妙地“掐”成蜿蜒而规整的路径,如同某种神秘的符文,又像是凝固的闪电,牢固地粘附在基板之上。
铜线截面积足够粗壮,足以应对工业强电的冲击。
最精妙之处在于,所有铜线的表面,都覆盖着一层均匀、光滑、呈现淡青色的玻璃釉质,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层经过高温烧结的釉质,正是保证线路间绝对绝缘的关键。
赵老师、吴国华,电机系的李师兄及各位同学,以及吕辰、王卫国等核心成员,正围在桌旁,进行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检验。
“目测检查,铜线走势平整,无断线、翘起,与基板贴合牢固。”吴国华用镊子轻轻拨动着几个关键节点,声音激动而沙哑。
“釉层覆盖完整,色泽均匀,未见明显气泡或裂纹。”李师兄凑得更近,几乎是贴着电路板表面仔细观察,鼻尖差点碰到釉面。
“尺寸核对无误,安装孔位精准,与准备替换的旧继电器盘接口完全匹配。”另一位师兄拿着游标卡尺,一丝不苟地测量着,脸上满是郑重。
初步的物理检查顺利通过,接下来就是电气性能验证。
赵老师亲自拿起万用表,调到电阻档。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窗外风掠过屋檐的呜咽声和屋内设备低沉的嗡鸣。
“测量主电源路径,导通良好,电阻几乎为零。”
“测量相邻强电线路间绝缘电阻……稳定,远超兆欧级别,好!”
“控制信号线与强电线之间……绝缘完美!”
一连串的报数声,如同悦耳的音符,让众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脸上开始浮现出压抑不住的喜色。
静态功能测试随即开始。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掐丝电路板”用临时导线连接到旁边一套模拟的“供料与对中系统”上。
这套模拟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用继电器代表控制单元,小功率电机和灯泡模拟执行机构和指示灯,可调电源提供不同电压,几个开关则充当现场传感器。
吴国华拿着那张精心绘制的控制逻辑梯形图,深吸一口气,开始手动触发模拟输入信号。
“模拟‘料位检测到位’信号,给上!”
李师兄按下对应的开关。
“啪嗒!”一声清脆的吸合声,代表上料继电器的那个继电器应声动作,旁边的指示灯随之亮起。
“延时继电器开始计时……好,时间到!”
“啪嗒!”又一个继电器吸合,模拟对中装置的指示灯亮起。
“模拟‘对中完成’信号输入!”
“执行下一步,推板机继电器动作……指示灯亮!”
每一步操作,对应的继电器、指示灯或小电机都严格按照逻辑图顺序动作,没有丝毫紊乱。
模拟系统平稳运行了半个小时,没有出现任何误动作或异常发热。
“静态功能测试,通过!”李师兄大声宣布,声音带着明显的振奋。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那就是关键性能极限测试,也就是“压力测试”。
首当其冲的是载流能力与温升测试。
这是验证这块“掐丝”板子能否真正替代原有粗笨的铜排和飞线的核心。
他们在设计承载电流最大的那根铜线路径上——那是控制生产线上一个大功率接触器的线路——接入了一个大功率可调电阻负载。
李师兄缓缓旋动旋钮,电流表的指针平稳上升,逐渐接近并最终超过了额定值的1.2倍。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根粗壮的铜线和周围的釉层上。
没有精密的温度测量仪,另一位师兄屏住呼吸,伸出食指,快速而轻巧地触摸了一下铜线经过的陶瓷板区域。
“温的,有点热,但绝对不烫手!”他抬起头,眼中闪着光,“估计也就五十度上下!完全在安全范围内!”
接着,李师兄将电流加至额定值的1.5倍,短暂维持了十几秒。
那位师兄再次触摸,温度虽有上升,但依然远未达到危险程度,更没有绝缘材料烧焦的异味出现。
“载流能力,超标通过!”吴国华几乎要跳起来。
接下来是最紧张刺激,也最危险的环节,绝缘强度“土法”测试。
没有摇表,为了验证釉层在极端电压下的可靠性,他们动用了一个自制的“神器”。
那是一个利用废旧感应线圈改造的、能瞬间产生上千伏高压的小设备。
这玩意儿操作起来极其危险,一个不慎就可能造成击穿甚至触电。
赵老师面色凝重,亲自拿起用长竹竿牢牢绑缚、前端用陶瓷环固定的测试探针。
为了安全,赵老师让所有人都退到三米开外。
“捂住耳朵!”赵老师低吼一声,示意操作设备的青工准备。
仓库里落针可闻,只有高压设备开始发出轻微的“滋滋”充电声。
赵老师双臂用力,稳稳地将探针前端,对准电路板上两条靠得最近、电压差最大的强电线路之间的釉层区域,轻轻点了上去。
“噼——啪!!”
一声短暂而清脆的放电声炸响,伴随着一道细微却刺眼的蓝色电弧在探针与釉层之间一闪而逝!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电弧熄灭,赵老师迅速收回探针。
众人立刻围拢上去,急切地检查那处被“电击”的釉层。
光滑依旧,颜色如常,没有任何击穿留下的黑点或裂纹!
“绝缘强度,通过!!”赵老师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混合着疲惫与巨大喜悦的笑容。
“哇哦——!成功了!!”
“太棒了!!”
“我们的‘掐丝珐琅’,顶住了!!”
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破了仓库的寂静。同学们互相捶打着肩膀,拥抱在一起,老师傅们咧开嘴笑着,用力鼓掌。汪传志更是兴奋地一把抱起身边的陈志国转了个圈,引得一阵笑骂。
但这还不够,他们要来一次“实战演练”。
众人簇拥着这块珍贵的电路板,移步到那条老旧的生产线旁。
在“供料与对中系统”中,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独立、只控制一个红色报警灯和一个辅助喂料辊小电机的控制点。
拉下总电源电闸,确保绝对安全后,吴国华和李师兄熟练地拆除了笨重的继电器和那一团乱麻般的飞线,又小心翼翼地将“掐丝电路板”通过预留的接线端子,接入到对应的线路中。
“合闸!”赵老师沉声下令。
张涛用力推上电闸。
“嗡……”生产线部分供电恢复。
负责操作的牛师傅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那个触发报警和喂料辊的按钮。
刹那间,那个红色的报警灯猛地亮起,发出刺眼而稳定的光芒!同时,旁边那个小小的喂料辊也平稳地开始转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运行持续了整整五分钟。
钱师姐侧耳倾听着电路板方向,没有任何异常的“滋滋”电弧声。
她用力嗅了嗅空气,只有熟悉的机油和金属味,没有半分绝缘烧糊的焦臭。
断电后,李师兄再次迫不及待地触摸电路板,尤其是靠近大电流路径的区域——温升正常,与之前测试时无异。
“实战演练,圆满成功!”王卫国洪亮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
这一次,欢呼声更加热烈,几乎要掀翻仓库的屋顶!
这一刻,数月来的艰辛、无数次失败的沮丧、日夜鏖战的疲惫,仿佛都在这块小小的、闪耀着智慧与汗水光泽的陶瓷板面前,烟消云散。
吴国华摘下他的新眼镜,用手背狠狠的擦了一下眼睛,喃喃道:“成了,真的成了……这不仅仅是块电路板,这是咱们的‘工业珐琅’!是能扛住钢厂恶劣环境的硬骨头!”
李师兄用手指近乎虔诚地抚摸着电路板上那蜿蜒的铜丝釉线,眼眶微微湿润,他提高声音对大家说:“老师们!兄弟们!咱们这条路,走通了!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最‘洋’的难题!这证明了一点,只要肯动脑筋,敢想敢干,就没有咱们中国人克服不了的困难!”
老师们欣慰的看着这帮年轻人,用力的拍着他们的肩膀。
吕辰适时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包“大前门”,笑着分发给在场的各位老师、老师傅和会抽烟的同学。
汪传志、陈志国和两位师姐则找来大搪瓷缸,给大家倒满热气腾腾的白开水。
“来!以水代酒!”赵老师举起搪瓷缸,朗声道,“为我们‘掐丝珐琅’电路板的首次全面验证成功!为咱们联合课题组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为咱们所有人,在这个特殊的年关,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干杯!”
“干杯!!”
“为了自动化!!”
“为了咱们的‘工业大脑’更坚固的神经!!”
粗糙的搪瓷缸碰撞在一起,发出并不清脆却无比真挚的响声。
温热的白开水入喉,带着一丝淡淡的铁锈味,此刻却仿佛比任何琼浆玉液都更加甘醇醉人。
欢庆过后,赵老师不忘提醒:“大家冷静一下,高兴归高兴,数据记录不能马虎。小钱、国华,把刚才所有的测试数据,尤其是温升的触感和绝缘测试时的现象,都详细记录下来。这第一块的成功是里程碑,但后续的工艺稳定性、一致性,以及更大规模、更复杂电路的制作,才是真正的挑战。”
他的话将大家拉回现实,但并未浇灭热情。
同学们立刻围拢到工作台旁,就着明亮的灯光,在这块成功验证的电路板旁,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下次掐丝,这个转角可以更圆滑一点,减少应力集中。”
“釉料的流动性还可以再调整一下,确保覆盖更薄更均匀……”
“烧结的温度曲线我看还得微调,这次好像有点过,釉面反光太强了……”
“咱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简易的夹具,保证掐丝时铜线定位更精准?”
思想的火花再次迸溅,每一个细节都被拿出来反复推敲,优化的方案在讨论中逐渐清晰。
这个寒冷的仓库,因着这群人的执着与热忱,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熔炉。
这块在年关前夜成功验证的“掐丝珐琅”电路板,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
它是在物资匮乏、外部封锁背景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它用古老的智慧赋能现代工业,为蹒跚起步的国产自动化控制系统,锻造了一颗足够强劲、可靠且极具特色的“中国心”。
它不仅是献给联合课题组最好的新年礼物,更像是一颗在寒夜中点燃的星火,坚定地照亮着通往自主自动化未来的道路,光芒虽微,却充满了穿透黑暗的信念与力量。
夜色更深,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但实践基地仓库里的灯光,和灯光下那群不知疲倦的身影,却久久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