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文创”的想法一落地,梅韵涵就和龙斯誉忙了起来。他们先是把孩子们的苏绣、陶艺作品一一拍照存档,又特意邀请了设计师小周来社区,让孩子们亲手给小周讲解自己的作品——宝宝拿着全家福陶罐,比划着罐身上的玉兰纹:“这个花瓣要画得圆一点,就像爷爷种的玉兰花那样;还有爸爸的衣服是深蓝色,妈妈的是浅粉色,这样才好看。”乐乐则举着兔子存钱罐,强调兔子耳朵要歪一点:“这样才可爱,就像我家的小兔子一样!”
小周听得格外认真,还把孩子们的话都记在本子上:“文创最要紧的就是保留作品的灵气,孩子们的想法比成人更纯粹,这些细节一定要留住。”她花了三天时间,把苏绣上的玉兰花、陶艺里的兔子、剪纸中的灯笼都转化成了矢量图,还特意调整了颜色——将宝宝苏绣里的蜜桃色调得更柔和,把乐乐兔子存钱罐的亮红色压得更温润,让图案既保留原作风貌,又适合印在帆布包、钥匙扣上。
设计图出来那天,梅韵涵特意把孩子们都叫到活动中心。小周把设计图投影在墙上,当看到自己的苏绣玉兰花变成帆布包图案时,宝宝立刻跳起来:“这是我的玉兰花!比我绣的还好看!”其他孩子也围在投影前,指着图案叽叽喳喳——妞妞发现自己的茉莉花瓣盒变成了钥匙扣,乐乐看到兔子存钱罐印在了笔记本封面上,连平时最文静的小女孩都忍不住说:“我要把这个钥匙扣送给奶奶!”
龙斯誉联系了本地的加工厂,特意叮嘱要用环保布料和油墨:“孩子们会经常用这些东西,安全最重要。”他还和梅韵涵一起,给每件文创产品起了名字——玉兰花帆布包叫“绣语”,兔子钥匙扣叫“陶趣”,灯笼图案的笔记本叫“剪韵”,连包装纸都印上了龙震霆写的小楷:“一针一线皆心意,一陶一剪总关情”。
一周后,第一批文创产品送来了。梅韵涵和吴妈、龙震霆一起,在活动中心的桌子上分类摆放——浅米色的帆布包上,玉兰花的纹路清晰柔和,摸起来还有淡淡的棉麻香气;兔子钥匙扣是用软陶做的,和乐乐的存钱罐一样,耳朵微微歪着,可爱又精致;笔记本的封面是哑光材质,灯笼图案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宝宝抱着“绣语”帆布包,非要让梅韵涵帮她背上:“我要背着这个包去学校,让同学们都知道这是我绣的玉兰花!”
“不如咱们办个社区集市吧?”龙震霆突然提议,“把文创产品放在集市上卖,一方面能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另一方面赚的钱还能用来买更多老手艺课堂的材料,让孩子们学更多东西。”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梅韵涵还特意联系了社区里的其他手艺人——做糖画的王爷爷、编竹篮的李奶奶,邀请他们一起参加集市,把集市办成“老手艺嘉年华”。
集市定在周六上午,活动中心前的小广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挂起了红灯笼和彩带。梅韵涵和孩子们一起,把文创产品摆在长桌上,宝宝负责卖“绣语”帆布包,乐乐卖“陶趣”钥匙扣,妞妞则拿着笔记本,给路过的人讲解图案的由来。龙震霆坐在旁边,写起了书法书签,每卖出一件文创产品,就送一张亲手写的书签,上面要么是“匠心”,要么是“传承”,笔锋温润,格外受欢迎。
天刚亮,王爷爷就推着糖画车来了。他拿起融化的糖稀,在石板上轻轻一勾,很快就画出一只展翅的蝴蝶,引得孩子们围上来,眼睛都看直了。李奶奶也带来了自己编的竹篮,小的能装钥匙,大的能装水果,竹条编的纹路细密均匀,透着自然的清香。“这些竹篮都是我每天编的,编了三十年了,”李奶奶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学这个了,今天能跟孩子们一起摆摊,我高兴。”
集市刚开场,就来了不少居民。张奶奶第一个走到宝宝的摊位前,拿起“绣语”帆布包:“这包上的玉兰花真好看,是宝宝上次绣的那个吧?我买一个,买菜的时候用。”她付了钱,还特意让宝宝在包上签了名字:“这样就是独一无二的了。”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女儿路过,小女孩被乐乐的兔子钥匙扣吸引,非要买一个。“妈妈,这个兔子和我上次在展架上看到的存钱罐一样!”小女孩抱着钥匙扣,又跑到王爷爷的糖画车前,要了一个兔子形状的糖画,一手拿着钥匙扣,一手拿着糖画,笑得格外开心。年轻妈妈看着女儿的模样,对梅韵涵说:“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这些老手艺了,你们办的这个集市真好,既让孩子开了眼界,又能买到这么有意义的东西。”
梅韵涵笑着点头,转身看见龙斯誉正在给一位阿姨介绍笔记本:“这个灯笼图案是孩子们剪的,里面的纸是再生纸,环保又耐用。您买一本给孩子,既能写字,又能让孩子了解剪纸手艺。”阿姨接过笔记本,翻了翻里面的纸页,满意地说:“这个好,我家孙子正好上小学,让他用这个本子,还能学老手艺,一举两得。”
集市中间,突然传来一阵掌声。原来是宝宝站在小凳子上,给大家讲起了江南苏绣工坊的故事:“林阿婆教我们绣玉兰花,她说每一针都要用心,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这个帆布包上的玉兰花,就是我照着林阿婆教的绣的,虽然有点歪,但是我最用心的作品!”孩子们也跟着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学陶艺、学剪纸的经历,听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不少人还拿出手机拍照,说要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朋友。
中午时分,文创产品已经卖出去大半。龙震霆的书法书签也送完了,他正准备再写一些,却被一位老先生拦住:“老先生,您的字写得真好,能不能帮我写一幅‘匠心传承’?我想挂在家里,让孙子也学学老手艺。”龙震霆笑着答应,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不一会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写好了。老先生接过字,满意地说:“现在能写这么好毛笔字的人不多了,你们能把老手艺传承下去,真是不容易。”
集市快结束时,梅韵涵和孩子们一起清点收入。看着手里的钱,宝宝兴奋地说:“这些钱能买多少陶土呀?我们可以学捏更多东西了!”龙斯誉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不仅能买陶土,还能买扎染的布料、编竹篮的竹条,让大家学更多老手艺。”他转头对梅韵涵说:“咱们以后每个月都办一次集市吧,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也让孩子们的作品能被更多人喜欢。”
梅韵涵点点头,目光落在广场上——王爷爷正在教一个小男孩做糖画,李奶奶在给一位阿姨演示编竹篮,孩子们则围在一起,分享着今天卖文创产品的快乐。夕阳洒在广场上,给红灯笼、竹篮、帆布包都镀上了一层暖光,空气中混着糖画的甜香、竹条的清香和棉麻的气息,格外温馨。
收拾摊位时,宝宝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东西,递给梅韵涵:“妈妈,这是我今天偷偷给你留的。”梅韵涵接过来一看,是一个小小的陶土挂件,上面刻着一朵小小的玉兰花,还有“妈妈”两个字——是乐乐之前捏的,宝宝特意跟他换的。“我知道妈妈喜欢玉兰花,”宝宝小声说,“这个挂件可以挂在钥匙上,这样妈妈每次开门都能看到玉兰花了。”
梅韵涵握着挂件,指尖传来陶土的温度,眼眶突然有些湿润。她知道,这场集市不是结束,而是老手艺传承的新起点——那些印在帆布包上的苏绣、挂在钥匙上的陶土、写在书签上的书法,都像是一颗颗种子,会带着老手艺的温度,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里,让这份热爱与坚持,在时光里慢慢生长,开出更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