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行的余温尚未褪去,梅韵涵便和龙斯誉、龙震霆一起,忙着筹备老手艺课堂的“匠心成果展”。社区活动中心的大厅被重新布置,两侧的木质展架上,整齐摆放着孩子们从江南带回的苏绣玉兰花、桃木玉兰挂件,还有之前课堂上学剪的红灯笼、纸鸢,连吴妈特意蒸的茉莉糯米糍,都被做成了小巧的模型,和绣品一起陈列在展台上。
“妈妈,我的小兔子苏绣要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宝宝踮着脚,举着自己绣得歪歪扭扭却格外鲜活的兔子绣布,非要亲自贴展签。龙斯誉笑着抱起她,帮她把绣品固定在展架中央,展签上“宝宝·苏绣《玉兔》”几个字,还是龙震霆用毛笔写的小楷,笔锋温润,和绣品的稚拙相映成趣。
开展那天,社区里的居民几乎都来了。张奶奶牵着隔壁的小孙子,一进门就被墙上的剪纸灯笼吸引:“这不是上次孩子们学剪的灯笼吗?你看这花纹,比我年轻时剪的还细致!”一位抱着花的阿姨站在苏绣展架前,指着宝宝的玉兔绣布笑出声:“这小兔子的眼睛真有神,一看就是用了心的,我家姑娘要是看见,肯定也想学苏绣。”
人群里突然传来一阵掌声,原来是林阿婆的徒弟小娟,特意从江南赶来,还带来了林阿婆新绣的《江南烟雨图》。“阿婆说,知道你们办成果展,一定要让我把这幅画送来当贺礼,”小娟展开画卷,烟雨朦胧的石桥下,乌篷船缓缓划过,岸边的玉兰花瓣沾着水珠,连船桨上的木纹都清晰可见,“阿婆还说,等明年春天,要亲自来社区,给大家开苏绣进阶课。”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浅青色小褂子,站在展台前当起了“小小讲解员”。宝宝拉着一位老奶奶的手,指着自己的木雕挂件说:“奶奶,这个玉兰是我和爸爸一起刻的,爷爷说刻木头要顺着木纹走,就像做事要顺着心意,不能着急。”旁边的小男孩则举着苏绣手帕,认真地讲解打籽绣的针法:“林阿婆说,每颗籽都要大小一样,针脚要藏起来,就像把心意藏在布里,别人拿到就能感受到。”
龙震霆站在展台角落,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悄悄拿出之前画的江南春景图,挂在了成果展的压轴位置。画里的苏绣工坊、木雕店,还有孩子们奔跑的身影,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来,旁边题着“匠心传薪火”五个大字。“以前总觉得老手艺会慢慢消失,”他转头对梅韵涵说,“现在看这些孩子,才知道只要有人学、有人爱,手艺就永远不会老。”
梅韵涵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人群中的一对母女身上。小女孩正攥着妈妈的衣角,盯着展架上的苏绣手帕不放,眼里满是向往。梅韵涵走过去,递给他一根绣花针和一小块素布:“要不要试试穿针?就像江南的林阿婆教我们的那样,轻轻把线送进针眼里。”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针,在妈妈的鼓励下,竟真的把线穿了进去,她举着针欢呼:“妈妈,我也能学苏绣吗?”
成果展快结束时,梅韵涵站在台上,给大家读了自己在江南写下的那句话:“绣线连起古今,工坊藏着初心。”她看着台下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还有居民们脸上的笑容,继续说:“老手艺不是过去的故事,是我们现在能亲手做的事,以后老手艺课堂会开更多课,学陶艺、学扎染,让大家都能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话音刚落,宝宝就跑上台,举着自己刚剪好的“传承”二字剪纸,大声说:“我还要跟林阿婆学绣全家福,把爸爸妈妈、爷爷还有吴奶奶都绣在布上!”台下的人都被她逗笑,掌声和笑声裹着淡淡的茉莉香,在活动中心里久久不散。
龙斯誉走到梅韵涵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窗外的夕阳正好照进来,落在展架上的绣品和木雕上,给每一件作品都镀上了一层暖光。他知道,这场成果展不是结束,而是老手艺课堂新的开始——就像那些埋在孩子们心里的热爱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长出属于他们的、带着温度的匠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