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郡地界儿,有位好汉以耍蛇为生,名号咱就不提了,单说他那手驯蛇的绝活,堪称一绝。
这人养了两条青蛇,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
这二青尤其灵性,额头上天生一点朱红,如同描了花钿似的,盘旋起舞、腾挪转圜,没有一样不称心如意。耍蛇人疼它,真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谁知好景不长,过了一年,那大青忽然死了。耍蛇人心里难受,想再找一条补上,可一直没得空。
这一日,他赶路晚了,宿在一处山寺里头。第二天清早,一开蛇箱——哎哟坏了!二青也没了踪影!
这下可把他急得,真是肝肠寸断,心如油煎。他满山遍野地找啊,喊啊,嗓子都喊哑了,连个蛇影子都没见着。
以往他也常把二青放到丰草茂林里头自在玩耍,那蛇总是自个儿回来,故此他还存着一线指望,蹲在道边死等。
可眼看日上三竿,蛇还没来,他只得死了心,悻悻地背起箱笼赶路。才走出不过十几步,忽听得路边柴火堆里窸窸窣窣响动!
耍蛇人猛一回头——您猜怎么着?只见那二青正从草垛子里钻出来!这可真是喜从天降,比捡了块狗头金还叫他欢喜!
他赶忙歇下担子,那二青也立刻停住不动。再细瞧——好家伙!蛇后头还跟着一条小青蛇,探头探脑,好不怯生。
耍蛇人抚摸着二青的鳞片道:“好伙计,我只当你一去不回头了,莫非这位小友是你请来的?”
说着取出蛇食,先喂二青,又喂那小蛇。
小蛇缩头缩脑不敢吃,二青竟衔了食去喂它,俨然一副主人待客的模样。耍蛇人再喂,小蛇这才敢吃。食罢,二青带着小蛇一径钻回了箱笼。
耍蛇人把这小蛇带回去调教,不出几日,竟是转弯折旋、盘舞腾跃,样样合乎规矩,与二青一般无二!于是取名“小青”。
自此一人二蛇走南闯北,表演杂耍,看客们无不称奇,银钱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列位都知道,这耍蛇的行当,寻常用的蛇不过二尺长短,若再大些便沉重难驯,往往要更换。只因二青格外驯良,耍蛇人一直舍不得撒手。
眨眼又过了两三年,二青长到三尺有余,一盘起来能把箱子塞得满满当当。耍蛇人思来想去,只得忍痛放生。
这一日,他来到淄川县东山境内,取出上好食饵喂饱二青,对着它念念有词:“去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从此潜居深谷,好生修炼,将来必能化龙飞天,这小小竹箱岂是你久居之地?”
那二青去而复返,在箱外蜿蜒不去。
耍蛇人连连挥手:“去吧!去吧!”
二青却以首撞箱,砰砰作响。这时箱里的小青也不安扭动。
耍蛇人恍然大悟:“莫非你是要与小青作别?”
当即开箱。小青径直游出,与二青交首吐信,咝咝有声,好似依依话别。不多时,二蛇并肩蜿蜒而去。
耍蛇人正暗叹小青也不回来了,不料过了一阵,小青竟独自返回,钻入箱中盘卧。您说奇也不奇?
此后耍蛇人四处寻访新蛇,总不如意。那小青也日渐长大,不好再做表演。后来虽又得了一条,也算驯顺,却远不及小青通灵。这时的小青,已有小儿胳膊般粗细了。
再说那二青,自在山中生活,樵夫猎户常能见着。又过了数年,竟长到数尺长,碗口来粗,渐渐竟敢追逐行人。自此过往客商互相告诫,再不敢打从那道儿上走。
这一日,耍蛇人正经过旧地,忽闻风声骤起,一条巨蛇箭也似地扑来!
耍蛇人魂飞魄散,拔腿便跑。
那蛇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赶上!
恰在此时,他回头一瞥——咦?那蛇头上分明一点朱红!
耍蛇人顿时定下心神,撂下担子喊道:“二青!二青!”
那巨蛇应声而止,昂首良久,忽然纵身缠绕上来,恰如往日表演时节。
耍蛇人觉出它并无恶意,只是如今体量庞大,被它一缠,当即喘不过气来,跌倒在地连声告饶。
二青这才松开,又以首触箱。耍蛇人会意,开箱放出小青。
二蛇相见,真个是缠绵悱恻!但见它们交颈缠绕,宛若饴糖相融,良久方开。
耍蛇人对小青道:“我早有意放你归山,今日你可有伴了。”
又对二青说:“当初是你引来小青,今日便由你引它去吧。只嘱咐一句:深山中吃喝不尽,万不可惊扰行人,免得遭天谴啊!”
二蛇垂首贴地,似在领受教诲。旋即腾身而起,大蛇在前,小蛇在后,所过之处草木纷纷倒伏,竟让出一条道来!
耍蛇人伫立凝望,直至二蛇消失在苍茫林海之中。自那以后,山路复通,再无人见过二蛇踪迹。
列位看官,蛇本是无知无识的畜生,却晓得眷恋故主、友爱同伴,更能听从劝诫。可笑世间多少衣冠楚楚之人,对待十年故交、世代恩主,反倒做出那落井下石的勾当!要么是对良药苦口的规劝充耳不闻,甚而反目成仇。这等人物,岂不是连这蛇类都不如了?
正所谓:
灵蛇尚知恋旧恩,世人何故负心深?
劝君莫做无情客,草木犹存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