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位气质不凡的观众并未打断孙宇与技术男的热烈讨论,反而听得饶有兴致,不时微微点头。直到孙宇一番详细解答完毕,那位率先提问的中年人才露出赞许的笑容:“基本功很扎实,建模思路也清晰。大学生能有这个水平,难得。”
这时,另一位年纪稍长、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则将目光投向了展台上那根粗糙的碳纤维支架。他俯下身,仔细端详,甚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便携式放大镜,观察着表面的纹路和接口处。
“小朋友,”他抬起头,看向陈遇,眼神锐利,“这个碳纤维支架,是你们自己做的?”
陈遇心中一动,知道遇到真正懂行的人了,恭敬地回答:“是的,老师。是我们最初的试验品,用的是最基础的湿法缠绕,树脂体系和固化工艺都还很原始,让您见笑了。”
老者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支架:“表面有富树脂现象,纤维浸润不够充分,这里还有几个肉眼可见的气泡…嗯,典型的初级水平。但是,”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整体的铺层设计和基础架构,有点意思。谁做的设计?”
陈遇还没来得及回答,摊位后方突然传来一个洪亮如钟、中气十足的笑声:“哈哈哈!老张头!我就说你肯定得先奔着这碳杆子来!怎么样?我这关门徒弟鼓捣出来的东西,还有点嚼头吧?”
只见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钓圣程晓风老爷子,穿着一身精神的唐装,龙行虎步地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四五位年纪相仿、气质各异的老者,个个眼神矍铄,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师傅!”陈遇又惊又喜,连忙迎上去。
“程老!”毛蛋、王小虎等人也立刻恭敬地打招呼。林莉乖巧地叫了声“程师傅”。
程晓风大手一挥,先是对着陈遇点点头,随即目光扫向刚才那位研究碳纤维的老者:“怎么样,张工?我没吹牛吧?我这徒弟,心思活络,肯钻!虽然东西糙,但路子正!”
那位被称作“张工”的老者直起身,笑了笑:“程老哥,你这徒弟收得是不错。有点灵性。不过,这离实用还差得远呢,材料均匀性、强度、稳定性,问题一大堆。”
“废话!”程晓风眼睛一瞪,“要是都做好了,还叫试验品吗?要的就是这股子敢想敢干的劲儿!难道跟你似的,整天窝在研究所里算数据,好东西都是算出来的?”
这两位老者的对话,瞬间吸引了全场目光。周围的人都看出来了,这几位绝对是行业内的顶尖大佬!
王小虎激动地小声对毛蛋说:“毛蛋哥!这…这啥情况?程师傅带人来踢馆…啊不,来镇场子了?”
毛蛋也看得目瞪口呆,喃喃道:“像是…像是专家评审团现场考核来了…”
程晓风带来的其他几位老者也没闲着,各自找到了感兴趣的点。
一位胖乎乎、面色红润的老者走到帐篷前,伸出蒲扇般的大手,这里捏捏,那里摸摸,又仔细看了看缝线,点点头:“嗯,用料实在,做工也还细致。这面料选得不错,比某些华而不实的强。”他看向毛蛋,“小伙子,这面料哪里采购的?成本怎么样?”
毛蛋赶紧上前,毕恭毕敬地回答,心里暗惊这位老者眼光的毒辣。
另一位瘦高个、神情严肃的老者则站到了张伟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动态的数据曲线和模拟演示,问道:“这仿真软件和测试数据,是你们自己做的?”
张伟点点头,言简意赅:“是。程序是我写的,数据是团队实测。”
“哦?”老者似乎有些意外,“数据处理方法呢?误差范围怎么控制?”
张伟调出后台代码和算法界面,开始冷静地解释。老者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追问几个技术细节,张伟都对答如流。老者严肃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欣赏。
还有一位老者则对林莉设计的Logo和宣传材料产生了兴趣,拿着宣传页仔细看,还问了一些关于品牌定位和市场想法的问题。林莉虽然有些紧张,但回答得清晰有条理,强调了“务实”、“创新”和“面向未来”的理念,老者频频点头。
程晓风看着自己的徒弟和这群年轻人被老友们“围攻”,不但不解围,反而一脸得意,抱着胳膊对那位“张工”说:“看见没?老张头,这就叫全面发展!不光会搞材料,懂设计,会营销,连软件编程都有人才!比你们研究所那些死读书的强吧?”
张工无奈地摇摇头,但对陈遇等人的兴趣明显更浓了。他不再纠结于碳纤维支架的粗糙,转而问陈遇:“你们对碳纤维在钓具上的应用,未来有什么具体设想?遇到过哪些技术瓶颈?”
这正是陈遇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深吸一口气,将自己重生的优势巧妙转化为“大胆设想”,结合当前实际,侃侃而谈:“我们初步设想是应用于海竿和矶钓竿的先导环支架、轮座等部件,减重同时提升强度。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稳定且相对廉价的碳纤维原丝获取、适合中小规模生产的预浸料工艺、以及树脂体系与纤维的优化匹配…尤其是高模量碳纤维的国产化问题…”他提到了一些当前尚未完全攻克,但在未来几年会取得突破的方向,听得张工眼神越来越亮,表情也越来越严肃。
这场面变得极其有趣:一群业内泰斗级别的老者,围着一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问着极其专业甚至超前的问题。而“旭遇”团队的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而真诚地回应着。没有虚假吹嘘,没有夸大其词,有的只是已知的如实汇报,未知的大胆设想和坦诚求教。
周围围观的钓友和厂商都看傻了。
“这…这帮小伙子什么来头?能让这几位老爷子亲自过来?”
“那不是钓圣程老爷子吗?那几个…好像是轻工局的特聘专家和材料研究所的退休高工啊!”
“我的天,‘旭遇’?没听过啊?这么厉害?”
“怪不得东西看着不一样,原来有高人指点!”
“听听人家这讨论的,都是干货!比那边光会喊口号强多了!”
王经理也远远看到了这边的景象,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显然认出了程晓风和他带来的那几位老者的分量。
专家团的“突然袭击”持续了将近半小时。最后,程晓风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哈哈一笑:“行了行了,你们这帮老家伙,问起来没完没了,别把我这帮小朋友吓着!怎么样?我没吹牛吧?”
几位老者相互看了看,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张工最后拍了拍陈遇的肩膀,语气郑重了许多:“小伙子,想法很好,基础也不错。这条路很难,坚持下去。有机会的话,可以来我们研究所参观交流一下。”他留下了一张名片。
其他几位老者也纷纷给予了鼓励和肯定,那位问面料的老者甚至给毛蛋介绍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面料供应商渠道。
钓圣程晓风带来的专家团,如同一次高规格的“免费质检”和“权威认证”,瞬间提升了“旭遇”摊位的档次和可信度。他们走后,摊位前的气氛彻底火爆起来!之前犹豫的客户纷纷下单,好奇的围观者挤进来询问,连其他展位的同行都忍不住过来打听。
王小虎兴奋得满脸放光,吆喝得更起劲了(虽然依旧有点虎);毛蛋收钱收到手软,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孙宇和张伟虽然依旧话不多,但解答问题时腰板挺得更直;林莉忙碌地分发着资料,脸上的笑容自信而明亮。
陈遇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充满对师傅的感激。他知道,师傅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一种认可和机遇。那个关于碳纤维的未来,似乎因为这次意外的“专家评审”,而变得更加清晰和触手可及了一些。
然而,就在摊位前人气最旺的时候,那个之前来过、气质沉稳的中年人去而复返,他穿过人群,直接走到陈遇面前,微笑着递上一张名片:“陈遇同学,你好。我是市轻工局文体用品科的李明。刚才我和几位朋友看了很久,对你们团队和产品非常感兴趣。不知你们下午闭馆后,是否方便一起聊聊?”
陈遇接过名片,心中一震:李科长!他带来的“投资方”朋友,果然一直在暗中观察!
真正的考验,或许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