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五月,槐花盛开,香气馥郁,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子们却无暇细细品味。期中考试的压力同样笼罩着这里。图书馆一座难求,通宵教室里灯火通明。
林莉同样陷入了忙碌之中。《宏观经济学》的模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分析、《会计学》的繁复报表……每一门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她不再是那个仅仅被动接受知识的新生,开始尝试用更批判性的眼光思考问题,也会在小组讨论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时会因为紧张而表达不够流畅。
她的书桌上,除了厚厚的教材,还有几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品牌营销入门》、《中小企业管理案例》。甚至在复习间隙,她还会拿出画纸,继续修改优化那个“鱼与冰晶”的Logo草图,这成了她放松的一种独特方式。室友打趣她:“莉莉,你这比谈恋爱还上心啊!”林莉只是笑笑,心里说,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谈恋爱”,与未来,与梦想。
她也收到了王小虎那份“狂野”的包装设计草图。看着那些色彩斑斓、充满夸张元素的图画,林莉在图书馆差点笑出声,赶紧捂住嘴,惹得旁边同学侧目。她仿佛能看到王小虎在北理工的宿舍里,抓耳挠腮、激情创作的样子。她提笔回信,先是充分肯定了他的热情和“艺术爆发”(这个词让王小虎后来得意了很久),然后委婉地建议:“…虎子,品牌设计呢,需要考虑目标客户的审美和产品的调性。我们的产品可能更偏向‘专业’、‘可靠’、‘自然’,太过夸张的设计也许会吓跑一些严肃的钓友哦~你画的这个齿轮鱼钩Logo,特别有机械感,也许将来可以用在我们钓具的金属配件上?” 既保护了王小虎的热情,又巧妙地引导了方向。
压力大的时候,她最期待的就是陈遇的来信。他的信变得比以前短了些,但字里行间能读出他的忙碌和疲惫,也能读出那份不变的专注和偶尔流露出的、对她思念。他提到了教授的项目压力,提到了期中考试的重担,也提到了那个突如其来的创新论坛任务。
林莉立刻回信,重点为他加油打气,特别是关于论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别紧张,就把你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就好。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那些数据就是你最好的底气!我相信你一定能讲好!可惜我不能去现场给你加油…等你好消息!” 她多想此刻能在他身边,给他一点支持。
而就在林莉埋头苦读时,她所在的社团组织了一次与附近一所理工科院校的联谊交流活动。原本她并不想去,觉得耽误时间,但室友硬拉着她去了。活动上,大家玩着一些破冰游戏,交流着大学生活。期间有一个自由讨论环节,话题偶然转向了“大学生创业”。
林莉听着其他同学讨论一些开网店、做家教的想法,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简要地分享了“旭遇”的故事——几个年轻人因为热爱钓鱼,从改造钓鱼支架,到自主研发冰钓帐篷,再到尝试改进饵料…她没有提具体的技术细节,更多是讲述这个过程中的梦想、友谊和遇到的挑战。
她讲得并不激昂,甚至有些羞涩,但故事的真实和独特吸引了不少人。活动结束后,竟然有对方学校的学生过来找她交流,其中一个还是学材料科学的,对帐篷使用的材料和饵料可能的科技成分很感兴趣,交换了联系方式。甚至还有一位负责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宣传的老师注意到了她,简单聊了几句,鼓励她有机会可以多关注中心的活动和资源。
这次意外的经历让林莉很受鼓舞。她意识到,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她连夜写信把这次经历分享给大家,尤其告诉陈遇:“…你看,我们的梦想,听起来就很酷,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周末的论坛,不要怕,大胆地去展示!”
时间很快到了周末。上海水产大学的“本科生创新论坛”现场热闹非凡。陈遇站在自己的海报前,穿着略显紧绷的西装(问赵强借的),手心微微出汗。他看着周围其他同学自信满满地讲解着自己的项目,心里有些打鼓。
轮到他了。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汇报席,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蒋教授鼓励的眼神。他开始了讲解,起初有些磕巴,但当他讲到那些熟悉的数据、讲到鱼苗摄食行为的变化、讲到那个意外发现的植物提取物时,他渐渐进入了状态,语言变得流畅而自信。他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他的发现和意义阐述清楚。
提问环节,一位评委老师问道:“同学,你提到这个提取物提高了特定时段的摄食效率,很有趣。你认为这背后的机理可能是什么?是提高了诱食性,还是改善了消化舒适度?”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是陈遇正在思考的难点。他老实回答:“老师,目前机理还不完全明确,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根据现有数据和观察,我们初步推测可能与调节鱼体内源消化酶活性或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有关,但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他的坦诚和清晰的思路赢得了评委的点头。虽然最终他没有获得很高的奖项,只是一个“优秀展示奖”,但蒋教授会后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讲得很好,沉稳、实事求是。科研就是这样,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都要清清楚楚。这个论坛经历,比得奖更重要。”
当晚,他迫不及待地给林莉写信,详细描述了论坛的过程和感受,最后写道:“…虽然没有拿到大奖,但我觉得像是打了一场胜仗。站在台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许真的很有意义。谢谢你一直的鼓励,莉莉,你的信给了我很多力量。”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莉也在北京收到了陈遇之前关于论坛紧张的信件。她立刻回信,写满了鼓励和期待。
一南一北,两封充满真挚情感的信件,承载着彼此的思念、鼓励和成长的喜悦,在祖国的铁路线上相对而行,奔赴对方手中。
期中考试的风波渐渐平息,留下的不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更是能力的提升和心态的成熟。他们依然年轻,依然会遇到困难,但彼此扶持着,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走出越来越清晰的、成长的轨迹。这条轨迹上,有汗水浇灌的智慧,有压力淬炼的坚韧,更有那份跨越山河、始终相伴的温暖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