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家和院晨暖 实业入乡关
“家和院”的清晨总裹着一层淡淡的玉米香。天刚亮透,母亲就把前几天晒透的玉米糁倒进竹筛,坐在青石板上细细筛着——最细的那部分要留出来,给刚满月的双胞胎做辅食粥,稍粗些的则用来煮全家的早餐。竹筛晃动的声响很轻,混着院外偶尔传来的鸡叫,把清晨衬得格外踏实。
“妈,您歇会儿,我来筛。”苏晚晴扶着腰走出来,身上穿的厚棉服是林凡特意选的,领口绣着小小的玉米图案,既暖又合时宜。她刚靠近竹筛,就听见婴儿房传来轻轻的“咿呀”声,连忙加快脚步:“准是妹妹醒了,这小家伙每天醒得最早。”
婴儿房里,妹妹正蹬着小短腿,小手抓着床头的玉米穗玩偶晃得欢,哥哥则侧着头看她,嘴角还沾着点奶渍。苏晚晴坐在床边,轻轻把妹妹抱起来,指尖碰到她柔软的脸颊时,小家伙突然咯咯笑了——这是她满月后第一次笑出声,苏晚晴心里一暖,连忙拿出手机录下来:“快给你爸看看,咱们妹妹会笑了。”
“什么好事这么开心?”林凡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智家生态的App,屏幕上显示“婴儿房温湿度正常,辅食粥已在智能灶预约,30分钟后煮好”。他凑过来看妹妹笑,伸手碰了碰她的小手:“不愧是咱‘家和院’的娃,笑起来都带着劲儿。对了,强子刚才发消息,说‘乡村智能出行套装’的首批样车到了,让咱们去村口试试,顺便跟老乡们说说试点的事。”
“我也去!我也去!”小电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穿着蓝色的校服外套,背上还背着个小书包——今天要去幼儿园,却惦记着看新车。他跑到婴儿床边,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哥哥的手:“弟弟,等我回来给你带幼儿园的小饼干,你乖乖跟妈妈在家。”
“你先去幼儿园,下午爸爸带你去看车。”林凡揉了揉小电的头,“昨天跟你说的,要帮老师照顾比你小的同学,记住了吗?”小电用力点头,背着书包跑出门时,还不忘回头喊:“妈妈记得给妹妹录更多笑声!”
等送完小电回来,林凡和苏晚晴就往村口走。刚到路口,就看见强子站在一辆银灰色的小车旁,车身上印着“智车生态·乡村版”的字样,旁边围了几个早起的老乡。强子一见他们就挥手:“凡哥!苏姐!快试试!这车底盘加高了,咱们村那截坑洼路也能过,续航还长,充一次电能跑300公里,老乡们去镇上买东西、送玉米都够用。”
李叔正凑在车窗边看内饰,伸手摸了摸座椅:“这座椅软和,比我家那辆老面包舒服多了。多少钱啊?要是不贵,我也想换一辆,送玉米去加工厂不用再颠得慌。”
“李叔,这是试点价,才5万8,比城里的同款车便宜2万多。”林凡打开车门,指着中控屏,“您看,这屏能连农数科技的App,查玉米收购价、预约加工时间,还能导航到最近的充电桩——咱们村东头就装了一个,智充能管的,快充半小时能满。”
苏晚晴也坐进副驾,感受了下座椅的减震:“过坑洼路时不颠,以后带宝宝去镇上体检也方便。强子,老乡们要是有想买的,能不能先试开几天?”
“早准备好了!”强子笑着拍了拍车,“准备了5辆试驾车,今天开始轮着给老乡们开,有啥问题随时跟我说。对了,农数科技的玉米深加工设备也到了,王师傅说今天就能试生产,磨出来的玉米粉比以前细,做玉米糕更软。”
正说着,林凡的手机响了,是农数科技的负责人打来的:“林总,刚收到消息,南边那几个玉米出口国要联合抬价,咱们仓库里的库存只够维持两个月,要不要提前收一批?”
林凡皱了皱眉,心里快速盘算——他前几天刚预知到粮食价格波动,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不用收现货,”他对着电话说,“你联系西坡村和周边几个村的合作社,把咱们新研发的高产玉米种免费发给老乡,再派技术员指导种植,争取把种植面积扩大一倍。另外,把深加工设备开足马力,多生产玉米淀粉和蛋白粉,既能延长保质期,又能提高附加值,就算原料涨价,咱们也能扛住。”
挂了电话,苏晚晴轻声问:“是不是玉米价格要涨了?”
“嗯,南边几个国家要抬价,”林凡点点头,“不过咱们提前准备,既能保障老乡的收入,又能稳住国内的供应,不算难事。对了,中午咱们去加工厂看看,让王师傅用新设备磨点玉米粉,妈不是一直想做玉米糕吗?正好试试。”
中午的太阳暖了些,林凡和苏晚晴走到玉米加工厂时,机器正嗡嗡运转。王师傅戴着安全帽,站在新设备旁调试:“林总!苏姐!你们来得正好!这设备磨出来的粉,过筛率能到98%,你看——”他拿起一小把玉米粉,对着光看,细得像面粉,“做出来的玉米糕肯定又软又甜。”
苏晚晴接过玉米粉,闻了闻,满是新粮的香气:“真好,以后老乡们的玉米不仅能卖原粮,还能做成深加工产品,收入又能多一笔。”
“可不是嘛!”李叔也跟着来了,手里拎着半袋刚收的玉米,“我刚才跟合作社的人说了,愿意种新玉米种的老乡不少,都盼着能多收点。林总,你放心,咱们肯定把玉米种好,不给你添麻烦。”
林凡笑着拍了拍李叔的肩膀:“李叔,这不是给我添麻烦,是咱们一起把日子过好。等玉米熟了,咱们再办个玉米节,请城里的人来尝尝咱们的玉米糕、玉米粥,让更多人知道西坡村的玉米。”
傍晚回到“家和院”时,母亲已经用新磨的玉米粉蒸好了玉米糕。刚出锅的玉米糕冒着热气,咬一口软乎乎的,带着淡淡的甜味。小电放学回来,一口气吃了两块,还不忘给婴儿车里的弟弟妹妹喂了一小勺(辅食勺,不含糖):“弟弟妹妹,好吃吗?这是用新设备磨的玉米粉做的,以后咱们每天都能吃!”
双胞胎似乎听懂了,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小电,哥哥还伸手抓了抓他的衣角。苏晚晴靠在林凡身边,看着眼前的一幕——院子里的玉米架上挂着新收的玉米,婴儿车里的宝宝们安静地躺着,小电在旁边给他们讲幼儿园的趣事,母亲在厨房收拾着碗筷,空气中满是玉米香和家的温暖。
“你看,”苏晚晴轻声说,“以前总觉得要做多大的事才叫成功,现在才知道,看着老乡们的收入涨了,看着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就是最踏实的成功。”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落在院门口的“家和”匾额上:“是啊,不管是实业还是金融,最终都是为了让咱们的家、咱们的村、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以后咱们还要把智能出行套装推广到更多乡村,把玉米深加工做得更大,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映着青石板上的玉米糁,映着婴儿车里熟睡的宝宝,映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身影。远处的村里传来几声狗吠,偶尔有老乡家的灯光亮起,整个西坡村都沉浸在这份踏实又温暖的夜色里——这是林凡用预知能力和实业行动守护的日常,也是他心里最珍贵的“家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