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夏,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席卷了兖州、豫州大部,接连十余日,天如倾漏。黄河下游水位暴涨,汹涌的浊浪不断冲击着年久失修的堤岸,情势岌岌可危。
许都晋王府内,灯火彻夜通明。袁绍与曹操、荀彧等人紧急议事,来自河防前线的告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
“报——白马津段堤坝出现管涌!”
“报——濮阳段水位已超警戒,民夫正在抢筑子堰!”
“报——东郡有村庄被淹,百姓流离……”
曹操面色凝重,指着地图上蜿蜒如怒龙的黄河:“殿下,此次水患来势凶猛,若任其发展,兖、豫数郡将成泽国,去岁屯田之成果,恐毁于一旦!”
荀彧补充道,语气沉痛:“更堪忧者,流民若得不到妥善安置,恐生内乱,被南边刘备、孙策所趁。水患不治,国无宁日。”
袁绍负手立于殿中,望着窗外依旧滂沱的雨势,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更广阔的图景。他蓦然转身,目光锐利如刀:“孤意已决!治水,非仅为解一时之困,更要为万世开太平!此次水患,正暴露了我水利废弛之积弊。孤要借此契机,动员全国之力,大兴水利,不仅要堵住决口,更要疏浚河道,重修渠网,让这肆虐的黄河,变成滋养万民的母亲河!”
他即刻下达王命:
“擢升贾逵为治水监,总领天下河渠事务,即刻赶赴黄河险段,主持防汛抢险及后续治理!”
“命李通为督漕中郎将,辅佐贾逵,专司河道疏浚、堤坝修筑之工役调度!”
“命王基为漕运都尉,负责规划南北漕运,联通河、济、淮、泗,使粮货畅通无阻!”
“诏令各州郡,即刻排查境内河渠险工,征调民夫,储备物料,听候贾逵统一调遣!”
王命如疾风骤雨般传出,一个以治理黄河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水利建设大会战,在风雨飘摇中拉开了序幕。
贾逵受命于危难之际,星夜兼程,直奔黄河最危险的白马津段。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浑浊的河水几乎与堤顶平齐,浪头不断拍打着单薄的堤岸,无数民夫和兵卒正如蝼蚁般搬运土石,试图加固,但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显得如此徒劳。
“如此堵漏,如同扬汤止沸!”贾逵立刻召集随行水利官员及当地老河工,“必须双管齐下!李将军!”
“末将在!”李通应声而出,他作风悍勇,此时正适合攻坚。
“你即刻组织精壮,在下游开阔处,开挖三条分洪河道,引泄洪水,减轻主堤压力!同时,征调所有船只,运送巨石、竹笼,不惜代价,先稳住主堤!”
“遵命!”
贾逵又看向心思缜密的王基:“王都尉,漕运规划需即刻着手。你带人勘察黄河、济水、鸿沟故道,规划出一条连接河北、中原与江淮的水运网络。未来,我们的粮草军械,要能通过水路,快速运抵四方!”
王基拱手:“下官明白,已带好图册,即刻便去勘测。”
命令下达,庞大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李通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他按军队编制管理民夫,设立营寨,分工明确。壮丁负责挖掘土方、搬运石料;妇女老弱则负责编织盛放石块的竹笼、草袋。来自将作大营改良过的铁锹、独轮车被大量运抵工地,效率倍增。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分洪河道挖掘至深处,遭遇坚硬岩层,进度缓慢。连日暴雨,使得道路泥泞,石料运输极其困难。更棘手的是,部分当地豪强,以占用祖坟、良田为由,阻挠施工。
贾逵闻讯,亲自前往处理。他并非一味强压,而是带着王基绘制的水利全图,向豪强们展示未来水渠修成后,其周边土地将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其价值倍增。同时,他也严正警告:“阻挠国策,形同谋逆!届时,损失的就不只是几亩田了!”恩威并施之下,阻力渐消。
与此同时,王基的勘测工作也取得了突破。他不仅重新厘定了鸿沟故道的路线,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贾监,李将军,下官以为,可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开凿一条新渠,不仅可分泄黄河洪峰,更可成为连接中原与河北的黄金水道!此渠若成,自邺城粮仓至许都,舟楫往来,可省陆路转运之耗大半!”
贾逵与李通研究后,大为赞同,立即上表袁绍。袁绍接到奏报,拍案叫好,当即批准,并命名为“平虏渠”,寓意平定北虏(暗指未来可能用兵北方),并调拨更多资源支持。
在无数人的奋战下,肆虐的洪水终于被初步驯服。险情解除后,贾逵并未让民夫解散,而是按照既定规划,转入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阶段。疏浚黄河下游河道,加固千里堤防,开凿“平虏渠”,修复各地陂塘堰坝……广袤的北方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重新描绘着水系版图。
建安十二年秋,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防汛之战已过去一年有余。袁绍再次出巡,此番重点,便是视察水利工程成果。
在贾逵、李通、王基等人的陪同下,袁绍与曹操首先来到了已初具规模的“平虏渠”。但见渠宽十丈,水深可行重船,两岸堤坝以三合土夯筑,坚固异常。渠首闸门设计精巧,可灵活调控水量。此时,正有满载河北粮粟的船队,扬帆南下,直抵许都。
曹操抚摸着渠畔石碑上“平虏渠”三个大字,感慨道:“昔日曹操征讨乌桓,为粮草转运耗尽心力。若早有此渠,何至于那般艰难!此渠之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贾逵汇报成果:“王爷,丞相,‘平虏渠’主体已通,黄河下游主干堤防全面加固,去岁秋汛,安然无恙。此外,司隶地区,郑国渠、白渠已全面疏浚,可灌田万顷;青徐地区,沭河、沂水等水系得到治理;荆州北部,亦开始修复钳卢陂等水利设施。去岁全国新增及改善灌溉良田,逾百万亩。”
众人又来到兖州一处原本饱受旱涝之苦的乡县。但见昔日杂草丛生的荒滩,已被整齐的田畴取代,新修的斗渠、农渠、毛渠如血脉般将水源精准送达每一块土地。田间,金黄的粟穗低垂,农夫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当地三老率众跪迎,激动地陈述:“王爷,曹丞相,贾青天……自这水渠修成,我等再不受旱涝之苦。去岁小收,今岁大熟!家家有余粮,户户感念王爷和朝廷恩德啊!”
袁绍亲自下田,捻起一撮肥沃的泥土,心中激荡。他回头对随行的荀彧、枣只等人道:“文若,子敬(枣只),可见否?水利兴,则仓廪实!此乃真正的不朽功业,比攻下一城一地,更能收服人心,稳固国本!”
枣只由衷赞道:“贾监、李将军、王都尉,于国于民,皆立下不世之功!去岁司隶、兖、豫等地粮产,因水利之效,平均增产三成以上。国库更加充盈,南征之粮秣,已无后顾之忧。”
在盛大的渠成庆典上,袁绍当众宣布:
“贾逵,总领河渠,功勋卓着,擢升为大司农丞,晋爵关内侯!”
“李通,督工得力,不畏艰险,加破虏将军号,领南阳太守,镇守荆北!”
“王基,规划精妙,目光长远,擢升为徐州刺史,辅佐荀攸,经营东南!”
“所有参与水利工程之官吏、将士、民夫,依功行赏,免赋三年!”
封赏之重,令人咋舌,也足见袁绍对水利之功的看重。
是夜,袁绍与曹操漫步于平虏渠畔,但见星垂平野,月映波光,舟火点点,一派安宁富庶。
曹操叹道:“殿下力排万难,兴修水利,今日方见其效。民心归附,粮草充盈,此乃王业之基也。”
袁绍远望南方,目光深邃:“根基已固,枝叶自繁。孟德,是时候让南方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泰山压顶了。”
水利的兴修,如同为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注入了最澎湃的动力,也为即将到来的统一之战,铺就了最坚实的道路。北方的土地,在水网的滋养下,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支撑着一个新时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