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洒在蜿蜒的山路上,将这支疲惫而庄严的队伍拉出长长的影子。一场干净利落的伏击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胜利的代价也随即显现。部队带着胜利的喜悦,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踏上了返回井村的艰难路程。
短短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因押解着数十名俘虏、照料着二十多名伤势不一的伤员、抬着三名阵亡弟兄的遗体,再加上那两门被分解开来、由士兵们肩扛手提的沉重山炮和速射炮部件,而变得异常漫长和艰苦。
“小心点,稳着走!”陈宇的声音已经沙哑,他走在队伍中间,不时扶一把抬担架的士兵。担架上的伤员脸色苍白,每一次颠簸都让他咬紧牙关,却硬是没有哼出一声。
队伍行进缓慢,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与艰辛。山路崎岖,有些地段仅容一人通过,运送火炮的士兵们不得不轮流上阵,十几个人一组,肩扛着沉重的炮管和炮架,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
“大队长,让我来替一会儿吧。”年轻的传令兵明远到陈宇身边,试图接过他肩上的弹药箱。
陈宇摇摇头,“省点力气,前面的路还长着。去告诉三中队长,让他派几个人到前面探路,找个相对平坦的地方,咱们歇息一刻钟。”
原本一天多的路程,足足耗费了两天时间。当队伍终于望见井村那熟悉的轮廓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却闪烁着胜利者的坚毅。
村口,早已得到消息的村民和留守士兵列队迎接。村民们好奇地望着这支满载而归却又伤痕累累的队伍。
“回来了!他们回来了!”欢呼声在村中回荡。
先期返回的28军情报小组,早已通过电台,将“天荒坪大捷”的详细战况发回了军部。因此,当陈宇带着队伍刚刚返回井村,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一系列繁琐而必要的工作便接踵而至。
第二天清晨,井村村外的山坡上,一场庄严而悲痛的葬礼举行。三名阵亡士兵的遗体被安放在临时打造的棺木中。陈宇站在队伍前,声音低沉而坚定:
“张大山,浙江平阳人,年仅二十三岁;王铁柱,四川内江人,三十一岁;赵小虎,江苏南京人,只有十九岁...他们用生命扞卫了这片土地,。他们不是阵亡名单上的冰冷数字,他们是我们的兄弟,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
枪声三响,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对逝者最后的告别。士兵们举手敬礼,许多村民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安葬仪式结束后,陈宇立刻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妥善安置伤员,紧张地甄别俘虏,详细统计和分配堆积如山的缴获物资,还要向上级汇报战况...井村一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片忙碌之中,第三天下午,一位重量级人物突然到访——28军62师副师长兼186旅旅长刘埙浩,带着几名参谋和卫兵,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井村。他是代表28军军长陶广和62师师长陶柳,专程前来感谢和慰问第四大队的,还带来了一些酒菜。
在简陋的大队部,刘副师长紧紧握住陈宇的手,情绪激动:“陈大队长,了不起!真了不起!天荒坪一战,扬我军威,重创敌寇,我代表军长、师长和前线的全体弟兄,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高的敬意!你们在敌后这一拳,打得及时,打得好啊!”
陈宇谦逊地回应:“刘副师长过奖了,保家卫国本就是我辈职责。况且此战得手,也多亏了贵部提供的情报支持。”
寒暄过后,刘副师长面色转为凝重,向陈宇通报了当前严峻的战局:日军主力在绝对优势的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安吉县城发起了疯狂的猛攻。62师官兵虽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但装备差距悬殊,伤亡极其惨重。他指挥的186旅同样损失巨大,目前已被迫放弃安吉,撤退至报福镇一带建立新的防线。
“安吉已然失守,”刘埙浩的声音带着痛楚,“日军兵锋正转向孝丰,28军各部正利用天目山复杂地形节节抵抗,但孝丰失守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最终,28军主力将不得不撤入天目山深处,依托山险继续与敌周旋。”
他详细描述了前线战况的惨烈:日军飞机终日盘旋轰炸,炮兵不间断地轰击国军阵地,而62师的火力根本无法进行有效还击。士兵们常常是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钢铁洪流,一个连队上去,不到半天就伤亡过半。
“陈大队长,”刘埙浩语气诚恳地提出请求,“眼下我们损失很大,兵力紧缺,后方秩序也开始出现混乱。我希望贵部能够伸出援手,派人前往报福镇、章村等交通要道和溃兵聚集地,帮助我们收容散兵游勇,严厉维持军纪,稳定后方。否则,溃兵扰民,自相残杀,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友军的请求,陈宇自然义不容辞,当即慨然应允:“刘副师长放心,同为抗日袍泽,理应相互扶持。我部立刻派人前往!”
谈话间,刘埙浩得知陈宇竟还缴获了两门火炮,眼中顿时放出光来。他直言不讳地提出:“陈大队长,实不相瞒,这两门炮对你们打游击来说,或许是累赘,但对于我们62师来说,可是雪中送炭的宝贝啊!”他解释道,62师作为湘军部队,虽是调整师编制,理论上有个炮兵营,但实际上只有一个炮兵连,装备三门老旧的沪造克式75mm山炮和一些82mm迫击炮,火力严重不足。
陈宇略作思考,便爽快地答应:“既然贵师急需,我们愿意将缴获的那门四一式75mm山炮转让给贵师。不过,那门94式37mm速射炮,比较轻便,适合我们机动作战,希望能留下来。”作为交换,他希望62师能提供一门82mm迫击炮、一挺缴获的日制九二式重机枪以及一些迫击炮弹,以弥补第四大队的火力缺口。
刘埙浩闻言大喜过望,一口答应。这笔交易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送走刘副师长后,陈宇立刻召集各中队长开会部署任务。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陈宇指着简陋的作战地图,“前线溃败,后方混乱,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第三中队开赴报福镇,第二中队返回章村,协助62师设立收容站,严明军纪,弹压可能出现的骚乱。第一中队、四中队则留守井村,负责基地防御,并加紧对此次俘获的伪军进行整训。”
各中队长领命而去,部队迅速行动起来。
局势的发展比预想的更快。几天后,孝丰县城果然失守。顿时间,通往天目山深处的道路上,溃退的部队、逃亡的百姓、混杂的散兵游勇,形成了一股混乱的洪流。28军军部和浙江省浙西行署等机关撤到了西天目山的禅源寺,而62师的主力则退守至报福镇周边。后方秩序一度陷入混乱。
62师的正规军部队,尽管新败,但基本编制尚存,军纪约束力仍在。然而,那些配合作战的地方保安队、以及同样被打散了的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的一些小股部队,则军纪涣散,失去了控制。
在报福镇,情况尤为严重。小镇突然涌入大量溃兵,商店关门,百姓闭户。一些失去约束的士兵开始砸门破户,抢劫民财。
“老总,这是我们家最后一点粮食了,拿走了我们可怎么活啊!”一位老农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正在抢夺米袋的士兵。
“滚开!老子在前线拼命,拿你点粮食怎么了?”士兵一脚踢开老农,扛起米袋就要走。
就在这时,一队整齐的士兵跑步进入镇子,为首的正是第四大队第三中队长周云翔。他见状大怒,厉声喝道:“住手!哪个部分的?”
抢劫的士兵一愣,见对方虽然装备不齐,但军容整齐,气势逼人,不由得有些心虚:“关你什么事?老子是浙西游击总队的,饿极了找点吃的怎么了?”
周卫国大步上前,冷冷道:“抗日军人,保家卫国是本分,不是你们祸害百姓的借口!把东西还给老乡,跟我回去接受处理!”
那士兵见周卫国人数众多,且周围百姓也围了上来,只得悻悻放下米袋,嘴里却不干不净地骂着。
类似的事件在章村也同样上演。第二中队长李文斌更是火爆脾气,直接下令逮捕了多名抢劫民财的士兵,当众审判,以正军纪。
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奉命维持秩序的陈宇部队果断采取了雷霆手段。在报福镇和章村,第三、第二中队在62师宪兵的配合下,迅速出击,坚决镇压首恶分子,当场枪毙了几名情节恶劣、民愤极大的抢劫犯和强奸犯。
同时,对于那些完全失控、形同土匪的小股武装,直接予以缴械,并将其中的士兵收编整合进自己的队伍,包括几十名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的失散人员。陈宇的原则是:愿意抗日的,欢迎整编;祸害百姓的,严惩不贷!
一天傍晚,陈宇亲自在报福镇主持了一场整编会议。会场内,几十名被收容的各部士兵忐忑不安地坐着。他们衣着杂乱,番号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与主力失散的抗日军人。
陈宇站在简陋的讲台上,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洪亮:“弟兄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心里有怨气,有困惑。为什么我们会一败再败?为什么我们要躲进这大山里?”
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注视着这位年轻却已有威名的指挥官。
“答案很简单,”陈宇继续说,“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不够团结!日本人靠着飞机大炮,我们靠着什么?靠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靠着千千万万同胞的血肉之躯!”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更加坚定:“但是现在,我看到的是什么?不是团结一致对外,而是自相残杀,是祸害百姓!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一名原保安团的士兵站起来,不服气地说:“陈大队长,你说得轻巧!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枪弹不足,怎么打鬼子?”
陈宇正视着他:“问得好!正因为我们困难,才更要依靠百姓!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就是无根之萍,迟早会被消灭。今天我严惩抢劫者,不是为了显示权威,而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根基!”
他走向场中央,语气缓和了些:“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我陈宇在这里承诺,凡是愿意真心抗日的好汉,我第四大队欢迎你们的加入。我们会一视同仁,有饭同吃,有敌同抗!但有一条铁律必须遵守——绝不可祸害百姓!做不到这一点的,现在就可以离开。”
会场沉默片刻,随后爆发出阵阵议论声。最终,大多数士兵选择留下,被整编进第四大队的各中队。
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力整顿和不断收容整合,混乱的局势终于逐渐稳定下来。而陈宇的第四大队,却在这场混乱中“因祸得福”,实力反而得到了显着的提升。通过整编俘虏、收编吞并纪律尚可的保安队以及忠义救国军溃兵,部队规模急剧膨胀。
在井村的训练场上,新整编的部队正在进行操练。喊杀声、脚步声、口令声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勃勃生机。
原先的第四中队不仅满员,而且全部换装了清一色的日械装备,拥有了九挺歪把子轻机枪、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和两具掷弹筒,火力大为增强。第一、二、三中队也得到加强,每个中队都配备了两具掷弹筒。
更重要的是,新组建了第五中队,下辖一百二十多人,虽然装备比较混杂,重火力仅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但毕竟是一支完整的作战力量,第五中队中队长是教导团时补充进来的年轻军官陈礼明。
最令人振奋的是,原来的迫击炮排扩编成了炮连!下辖三个排,拥有两个迫击炮排,三门82mm迫击炮和一个速射炮排,目前只有缴获的一门94式37mm速射炮,总人数达到八十多人,成为了第四大队名副其实的“火力拳头”。
炮连连长原炮排排长张勇,他摸着那门94式速射炮,爱不释手:“大队长,这可是好东西啊!打鬼子的装甲车和据点就跟打纸糊的一样!”
陈宇笑着点头:“好好训练炮手,未来会有大用场。”
至此,陈宇领导的忠义救国军挺进第四大队,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九百余人,下辖五个步兵中队、一个特务排、一个炮连以及大队部直属单位,装备水平、人员规模和战斗力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夜幕降临,陈宇独自站在村口的高地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天目山轮廓。他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更大规模的扫荡和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但他也坚信,只要坚持正确的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们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最终将侵略者赶出家园。
“报告!”传令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各中队长已经到齐,等待开会。”
陈宇转身,目光坚定:“好,我们这就去。是时候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了。”
月光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与这片古老的土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