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临江,晨雾还没散尽,临江市电动三轮车厂的门口已聚满了人。黄承军穿着洗的发白的工装,腰杆挺的笔直,身后跟着20多个他挑选出来的骨干——有摸了半辈子农机底盘的老周,有钣金活能做到严丝合缝的老郑,还有几个手脚麻利的年轻工人,都是他昨天下午接到任命后,连夜从农机配件厂筛选出来的优秀工人
“老周,底盘生产线的工装你得提前琢磨,尤总说这条生产线跟咱们以前修拖拉机可不一样,精度高的很。”黄承军拍了拍老周的肩膀,声音压得很低,却透着股劲儿。“老郑,驾驶室是全封闭的的,做的非常精致, 听说内饰跟“启明集团”的轿车差不多,你那套敲敲打打的活可得仔细点,咱可不能给厂里丢了脸。”
两人连连点头,昨天,组织部门宣布任命时,工人们就听说,他们的合资工厂是由副市长牵头、“启明集团”出技术,大家心里都盼着能跟着“启明集团”的工程师学到先进的技术。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引擎声,不是解放牌卡车的轰鸣声,而是一种平稳的近乎安静的声音。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晨光里一队铮亮的卡车正沿着土路驶来——20台一模一样的五吨载重卡车,车头的“启明”二字在阳光下闪着光,更让人惊讶的是,每台卡车的驾驶座上,坐着的都是身姿笔挺,眼神没半点波动,连换挡的动作都整齐划一。
“那是……机器人?”有个年轻工人小声嘀咕,伸手想去摸卡车的钢板,却被旁边的老周拽住:“别毛躁,你没看见尤副市长也来了?”
果然,最前面的卡车旁,尤继武穿着一身中山装,步伐稳健,身边跟着尤启明,正往这边走来。
黄承军立刻领着人迎了上去,双手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厂区平面图:“尤市长,尤总,三个空厂房都腾出来了,底盘、驾驶室、总装三条线的位置我都标好了,您去看看。”
尤继武接过图纸,扫了一眼就递给黄承军,目光却落在了最前面那台卡车的货箱上——里边装着的生产线部件,棱角分明,透着精密的工业感。“不用看图纸,先去厂房。”他话音刚落,韩江已经领着两个机器人走了过来,微微颔首:“尤市长,老板,设备清点完毕,随时可以安装。”
一行人走进最大的那个空厂房,地面已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墙上用白灰粉刷一新。韩江拿出平板电脑,指尖一点,身后的机器人立刻抬着底盘生产线的传动架往指定位置走,动作精准的像用尺子量过。工人们围在旁边,眼睛都看直了——以前抬个农机零件得三四个人喊着“号”子,这机器人单手就能拎起百十来斤的铁架子,还稳的没一点晃动。
“传动架的接口处公差差了0.2毫米。”突然,尤继武走上前,伸手在传动架的衔接处摸了摸,语气平淡。韩江一愣,立刻让机器人拿过校准仪,对着接口一测,果然显示偏差0.2毫米。没等机器人动手,尤继武已从旁边拿起扳手,手腕轻轻一拧,“咔”的一声轻响,在测试校准仪的指针正好指在“0”上。
“尤市长,您这手艺……”黄承军惊得话都说不全,他跟尤继武打过几次交道,他曾在“胜利修造厂”拖拉机总装线上,见过尤继武排除过生产线的故障,却没想到他仅凭手感就能感觉到细微的偏差——连“启明集团”的机器人都没察觉到,他一摸就准。
尤继武放下扳手,淡淡一笑:“我在港岛跟“启明集团”的工程师学过一段时间,干机械这一行,不仅要细心,还要有悟性。”
只有站在旁边的尤启明知道,这哪是“学的”,分明是脑机接口输入的技术储备,论技术,特别是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老爸现在的水平比韩江他们这些AI高管要高出一截。
正说着,尤启明的目光落在总装线的输送带设计上,他对韩江道:“输送带速度调慢25%,工人刚上手,太快容易手忙脚乱,影响装配质量。”韩江立刻调整参数,输送带的节奏瞬间变得平稳。
黄承军凑过去一看,心里瞬间亮堂——他刚才还在琢磨怎么让工人适应新节奏。尤启明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尤总,昨天拉来的样车……”黄承军想起昨天运到的4台样车,便带着尤启明走到车间的一个角落。
掀开盖在车上的帆布,一辆银灰色的电动三轮车露出来,全封闭的驾驶室,车窗擦的透亮,后车厢的软棚透着韧劲。打开驾驶室门,里边的座椅软乎乎的,仪表盘上的刻度清晰,连方向盘的手感都比拖拉机好上十倍。
“载重一吨,充一次电能跑500公里。”尤启明指了指驾驶室下方的电池仓,“电池和电机以后从港岛运过来,你们只管把底盘、驾驶室做好,总装的时候,韩江和机器人会盯着,我给你们配备了20个机器人,他们的技术都很棒,有什么不会的,你们只管问他们。对了,每天下班后,你要组织工人学习,就像在胜利修造厂那样,每条生产线要单独培训,咱们有的是老师,关键岗位要一对一的教学。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您知道胜利修造厂曾发生过间谍盗取技术资料的事,每天下班后,所有的技术资料交给机器人带走。”
黄承军连连点头,“放心吧,尤总,厂里会尽快制定出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我会借鉴胜利修造厂的一些成熟经验。”
太阳渐渐升高,晨雾散尽,三个厂房里都热闹起来,机器人吊装着设备,工人跟着韩江和机器人学操作,尤继武时不时在关键处指点几句,尤启明则拿着图纸,跟黄承军敲定着试生产的时间。
“尤市长,照这个进度,月底就能组装好生产线,下个月就能试生产!”黄承军拿着记满数据的笔记本,脸上是掩不住的兴奋。
尤继武看着厂房里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眼身边的尤启明,眼神里透着欣慰:“临江市的工业,就从这条电动三轮车生产线开始,一步步扎实地向前迈进。”
尤启明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卡车车队上——这只是开始,有系统给的技术,有老爸在上面牵头,临江市迟早会成为这个时代工业的“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