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罗帝国军队的入侵,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迅速席卷了兰波东部的广袤平原。城市一座接一座地陷落,抵抗被无情地碾碎。
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的乌克兰方面军,其兵锋直指兰波东部的文化和工业重镇——利沃夫。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兰波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也是东部守军最后的集结点。
兰波的卡齐米日将军,收拢了数万名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和临时武装起来的市民,决心在这座城市,与沙罗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他知道,这或许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但他和他的士兵们,选择用生命来扞卫民族的尊严。
九月二十日,沙罗军队完成了对利沃夫的包围。
数以百计的沙罗坦克,在步兵的协同下,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利沃夫的守军,依托着城内的建筑和街垒,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在城南的工业区,一辆兰波的7p坦克,利用厂房的掩护,连续击毁了三辆冲在最前面的沙罗bt-7坦克。但很快,它就被沙罗的炮火集火,变成了一堆燃烧的废铁。
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几十名兰波学生组成的敢死队,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冲向沙罗的坦克集群。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取了敌人片刻的停滞。
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都变成了惨烈的战场。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彻夜不息。
然而,双方的力量,实在是太过悬殊。
沙罗军队的指挥官,根本不计较伤亡。他们用一波又一波的“人海战术”,不断地消耗着守军的兵力和弹药。当一个步兵营被打残后,立刻有另一个满编的步兵营,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发起冲锋。
沙罗的炮兵,则对城内的抵抗据点,进行“拔除式”的重点炮击。许多坚固的建筑,在重炮的轰击下,连同里面的守军,一同化为瓦砾。
经过三天的血战,利沃夫的守军,伤亡惨重,弹药也消耗殆尽。城市的大部分区域,已经落入沙罗军队之手。
卡齐米日将军看着身边仅存的数百名疲惫不堪的士兵,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他拒绝了沙罗军队发出的劝降通牒。
在最后一次通讯中,他向远在瓦索维亚的最高统帅部,发出了诀别的电报:“利沃夫仍在战斗。兰波没有灭亡!”
随后,他拔出佩剑,带领着身边最后的卫士,冲向了潮水般涌来的沙罗士兵。
利沃夫,陷落了。
随着利沃夫的失守,兰波东部的有组织抵抗,基本宣告结束。沙罗军队长驱直入,很快便抵达了与德普士约定的分界线。
九月二十八日,在兰波中部的布列斯特,一支正在向东追击兰波残军的德普士装甲部队,与一支向西推进的沙罗坦克部队,迎面相遇。
两个刚刚联手肢解了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者,在被他们共同瓜分的土地上,举行了一场略显尴尬,却又象征意义十足的“联合阅兵式”。
德普士的古里安将军,和沙罗的克里因将军,并肩站立在检阅台上,检阅着从他们面前通过的、各自国家的军队。德普士士兵的严整军容,与沙罗士兵的粗犷豪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场阅兵式,向全世界宣告:一个新的、可怕的联盟,在欧罗巴的东方诞生了。德普士的工业技术与军事思想,与沙罗庞大的人力资源和战略纵深,结合在了一起。
随后,两国在莫科格勒,正式签订了《德沙互不侵犯条约》以及一份瓜分白洲东部的秘密附加议定书。
消息传来,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英吉和法希的领导人,面如死灰。他们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独一个德普士,而是一个横跨两块大陆的、充满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他们彻底失去了在东线牵制德普士的可能。
战争的天平,已经发生了无可挽回的倾斜。一场席卷整个西方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更大风暴,正在无可避免地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