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会第三日,议题转向更为务实,也更为尖锐的“民生经济策论会”。
此会设在专门用于重大朝会议事的“宣政殿”,气氛庄重肃穆。
与会者除各国使团外,主要是大宛的重臣、相关衙署官员及皇商代表。皇帝胤元亲自主持。
策论会伊始,户部尚书先概述了大宛近年来的民生状况与面临的挑战,如部分地区赋税不均、漕运损耗过大、边境互市管理混乱等。
很快,各国使臣便纷纷借此机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试图为大宛解决问题的同时,为本国攫取最大利益。
北狄使臣率先发难,以其战马优势为筹码,要求大宛大幅降低关税,并允许北狄商队深入大宛腹地进行贸易。
东煌太子元昊则盯着大宛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丝织工艺,希望以“技术交流”之名获取核心机密。
西晋长乐王萧瑾玄虽言辞较为委婉,但也提出了希望在漕运和矿业合作中获得更大利好的诉求。
南漓亦不甘落后,围绕香料、珠宝等特产贸易展开博弈。
太子胤澈坐于皇帝下首,面对这些错综复杂、充满算计的议题,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往往被能言善辩的使臣牵着鼻子走,提出的应对之策要么过于让步,有损国体,要么失之空泛,难以落实。
几位老成持重的大臣虽尽力周旋,但面对各国联合施压,亦感吃力。
殿内气氛一度陷入僵持。皇帝胤元面色沉静,目光却不时扫向一直沉默未语的胤桁。
就在户部尚书被北狄使臣逼问得有些招架不住之时,胤桁终于缓缓起身。
他并未直接反驳各国诉求,而是先向御座上的皇帝躬身一礼,然后转向众人,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诸位使臣,各位同僚。民生经济,关乎社稷根本,确需慎重。方才诸位所言,各有道理。然,国之交往,贵在诚信,利在长远。若只图一时之利,损人未必利己,终非长久之道。”
他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大宛及周边疆域图前,执起朱笔,开始条分缕析:
“北狄欲降关税,开商路。可。”他朱笔在北境几个关键隘口一点,“然,需同步建立联合稽查机制,严厉打击战马、铁器等违禁物资走私。贵国去年因此损失的税收,恐不止降税之数吧?”北狄使臣脸色微变。
“东煌欲求技术。”他笔锋转向东南,“我大宛可派匠师指导改进纺织机械,但贵国需以对等的矿产开采权或漕运份额作为交换。公平交易,方是合作基石。”元昊太子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西晋有意漕运矿产。”朱笔划过中原水系与西部矿区,“合作可以,但需明确权责,成立联合监管司,确保利益分配公允,杜绝贪腐。具体细则,可另立章程。”萧瑾玄微微颔首,表示可以商谈。
他逐一批驳,又逐一提出建设性的、基于大量数据和分析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提议,都直指问题核心,既展现了大宛的诚意与实力,又牢牢守住了国家利益的底线。
他提出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以及建立常设协调机构负责后续落实的设想,更是高瞻远瞩。
他言语清晰,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对各国情况了如指掌。
原本气势汹汹的使臣们,在他冷静而有力的陈述下,渐渐收敛了气焰,开始认真思考其提议的可行性。
殿内众臣,尤其是那些实干派官员,眼中无不露出钦佩之色。与太子的纸上谈兵相比,宸王殿下才是真正能定鼎乾坤的栋梁!
经过胤桁一番有理有据、有节有度的梳理与提议,策论会的局面被彻底扭转。各国使臣虽然未能完全达到最初的目的,但胤桁提出的合作框架,也确实蕴含着巨大的共同利益,让他们难以拒绝。
后续的讨论,开始围绕着胤桁设定的方向和具体细节展开,虽然依旧有争论,但已是在可控的、建设性的范围内进行。
最终,五国原则上同意了以此框架为基础,后续由专门官员组成小组,进一步细化各项合作协议。
这可谓是大宛在外交和经济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更展现了主导区域事务的能力。
皇帝胤元全程聆听,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抚掌赞道:“好!桁儿此番剖析,深谋远虑,切中要害,真乃老成谋国之论!众卿当以此为范,精诚合作,务必将此番五国会成果落到实处!”
“陛下圣明!宸王殿下英明!”殿内众臣齐声应和。
太子胤澈坐在一旁,脸上虽然也强挤出笑容,附和着称赞,但宽大衣袖下的手,却早已紧握成拳,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看着那个在殿中光芒万丈、得到父皇毫不掩饰赞许的弟弟,心中充满了嫉恨与无力感。
为什么总是他?为什么自己这个太子,在他面前总是显得如此平庸?
萧瑾玄看着胤桁,心中亦是感慨。此人,文韬武略,心机手段,无一不是上上之选。有他在,大宛国势,恐怕只会愈发强盛。自己那点因云清珞而生的私心,在如此人物面前,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场策论会,奠定了五国会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基调,也让胤桁的威望,在朝臣与诸国使臣心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