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底改得知那道灭绝犹太人的诏书后,撕裂衣服,披上麻衣,撒上灰土,走进书珊城中,放声痛哭,哀号凄厉。他走到王宫大门前便止步,因为身着丧服者按规定不得入内。与此同时,王的谕旨所到的每一处,犹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中:他们禁食、哭泣、举哀,许多人同样披上麻布,卧于灰中。
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将此事禀告她,王后深感忧虑。她派人送去衣物,希望末底改换下麻衣,但末底改拒绝了。以斯帖于是召来贴身太监哈他革,命他去见末底改,务必查明事情的缘由。
哈他革在宫门前的广场见到末底改。末底改将哈曼的阴谋、为换取屠杀令承诺捐给王库的巨款,以及那份在书珊城颁布的灭绝诏书抄本,都详细告知哈他革,要他转呈以斯帖,并恳请她进宫面见国王,为同胞求情。
哈他革带回消息后,以斯帖让他转告末底改:“王的所有臣仆和百姓都知道,无论男女,未经宣召擅入内院见王,必被处死。唯有王伸出金杖,方可免死。我已整整三十日未被王召见了。”
末底改得知回复后,托人传话给以斯帖:“别妄想身在王宫就能独自逃脱这场灾难。你若在此时沉默,犹太人必从别处得拯救,但你和你的父家必遭毁灭。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正是为着应对今天的危机吗?”
以斯帖听后,下定决心回复道:“去吧,去召集书珊城所有的犹太人,为我禁食三日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会同样禁食。之后,我将违例去见国王。我若死,就死吧!” 末底改便离去,遵照以斯帖的一切吩咐行事。
本章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直面危机的勇气与担当
当巨大的危机(哈曼的灭绝令)来临时,末底改没有选择消极忍受,而是采用当时文化中表达极度哀痛的方式(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引起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这提醒我们,面对个人或集体的困境,逃避和沉默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勇于正视并积极寻求出路至关重要。
2. 个人使命与时代机遇的联结
末底改对以斯帖所说的“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这句话极具深意。它点明了个人的优势、地位或资源,或许并非仅仅为了个人享受,而是承载着在特定时刻服务他人、贡献集体的更大责任。这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善用自身所长,回应时代的需求。
3. 决策前的谨慎准备与集体支持
以斯帖在做出冒死见王的重大决定前,并没有贸然行动。她首先要求全体犹太同胞为她禁食祷告(旧约中禁食常与迫切祷告紧密相连),寻求属灵的支持和力量。这体现了在应对重大挑战时,个人的勇气需要与谨慎的准备、团队的支撑相结合。无论是寻求亲友的支持,还是进行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能增加成功的几率,并给予行动者更大的心理安慰。
4. “我若死就死吧”的决绝信念
以斯帖最终那句“我若死就死吧!”,展现了她为拯救同胞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非凡决心和牺牲精神。在生活中,当我们认定某件事具有超越个人得失的意义和价值时(如守护重要原则、保护所爱之人、坚持崇高理想),也需要培养这种为正确之事义无反顾的勇气。
5. 看似偶然背后的必然
以斯帖记通卷未直接提及“神”,但本章中末底改坚信拯救“必从别处而来”,以及以斯帖恰在此时位居后位的“巧合”,都强烈暗示了一种超越人为安排的、在历史背后运行的规律与看顾。这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即便暂时看不清全局,也当凭着信心和良知,尽上自己的本分。
这一章的核心在于,当命运将人推至关键时刻,如何超越恐惧,认清责任,并依靠信念与集体的力量,做出勇敢的抉择。以斯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读者,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召唤,在“此时此地”为正确的目标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