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整个人都懵了。
我?
咱……是最大的阻碍?!
朱元璋呆呆地坐在那儿,嘴巴半张着,那表情,精彩得难以形容。
有震惊,有茫然,有荒谬,最后,全都汇成了一种哭笑不得的憋屈!
他能说什么?
他能跳起来指着李去疾的鼻子骂娘吗?
他不能!
因为李去疾说得对啊!
换做是几个月前,别说有人跟他提什么“工商并举”,就是谁敢在他面前多说一句商人的好话,他都恨不得立刻把那人拖出去砍了!
重农抑商!
这是他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国策!
是他治理大明的核心思路!
是他引以为傲的、拨乱反正的得意之笔!
闹了半天……咱辛辛苦苦,又是杀人又是立规矩,结果……是咱自己,亲手把大明朝的另一条腿给打断了?
是咱自己,成了咱自己最大的绊脚石?!
这叫什么事儿啊!
朱元璋只觉得一口老血堵在胸口,不上不下,差点没把自己给活活憋死。
他下意识地扭头,看向刘伯温。
只见刘伯温也是一副见了鬼的表情,嘴唇哆嗦着,想笑又不敢笑,整张脸憋得通红,肩膀一抽一抽的,显然也想到了同一处。
两位大明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在此刻,完成了一次眼神上的交流。
那眼神里,充满了无尽的荒诞和尴尬。
而另一边,朱棣、朱樉、朱棡三兄弟,下巴都快掉到桌子底下去了。
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看到了自家那个说一不二、如同天神一般威严的父皇,此刻正化名“马大叔”,被人指着鼻子说“你就是问题本身”,却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那张老脸,一阵红一阵白,那憋屈的模样,比挨了一顿军棍还难受!
朱樉和朱棡交换了一个惊恐的眼神。
完了!父皇要发飙了!这李先生要倒大霉了!
可等了半天,预想中的雷霆之怒并没有降临。
父皇……居然就那么受着了?
这比父皇当场杀人还要让他们感到震惊!
在他们的记忆里,能让父皇露出这种表情的,全天下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他们的母后,马皇后。
可今天,一个乡野之间的“先生”,居然也办到了!
朱棣的心脏则在狂跳。
他看的更深。
父皇不是不敢发怒,而是……被说中了!
被说得哑口无言!
李先生的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插进了父皇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要害!
朱元璋现在总算明白了。
为什么谈到这“一世之忧”,李先生之前总是一副“懒得跟你多说”的模样。
合着在人家眼里,自己背后那位“大人物”,那位当朝天子,就是个冥顽不灵、亲手断送大明未来的老顽固!
自己还兴冲冲地跑来问人家怎么给大明续命……
这不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嘛!
不,这比黄鼠狼还离谱!
就像是一个病人,抓着神医的领子,问他:大夫,我这病还有救吗?
神医告诉你:有救,你把脖子上那根自己勒的绳子松开就行。
朱元璋的脸,火辣辣地烫。
这几个月来,他自以为在李去疾这里学到了各种新奇的知识和理论,眼界大开,思维模式早就脱胎换骨。
可他忘了。
在天下人眼里,在李去疾眼里。
他朱元璋,还是那个从骨子里就鄙视商人的,重农抑商的皇帝!
他的那些变化,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这可真是……
朱元璋张了张嘴,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比哭还难听的话来。
“那……那依先生看……”
“若是……若是当今陛下,他……他突然想通了呢?”
“他愿意改呢?”
李去疾听了这话,挑了挑眉,斜着眼睛看他。
那眼神,就跟看一个三岁小孩说自己明天就要考状元一样,充满了不信任。
“想通了?愿意改?”
李去疾嗤笑一声,摇了摇头。
“马大叔,你这话说得轻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想法,尤其是坐到那个位子上的人的想法,是天底下最难改变的东西。”
“他信了一辈子的东西,被证明是错的。那不是打他的脸,那是刨他的根!你让他怎么信?怎么改?”
“再说了,就算他愿意改,他敢吗?”
李去疾夹起一块红烧肉,一边吃一边慢悠悠地说道:“他今天下一道旨意,说要重商,要扶持工匠。你信不信,明天一早,文华殿的门槛都能被那帮言官给踏破了?”
“什么‘与商贾争利,失天子体统’,什么‘动摇国本,祸乱朝纲’,一套套的大帽子扣下来,能把人活活压死。”
“那位陛下,他顶得住吗?”
朱元璋的脸色,又是一阵僵硬。
顶得住吗?
若是以前,他还真不好说。
可现在……
他深吸一口气,喉结滚动,声音沙哑却坚定:“先生,我相信……陛下他顶得住!”
“只要能让大明多活几年,别说被言官骂,就是被天下人戳脊梁骨,他也顶得住!”
这话,他说得斩钉截铁。
因为,他说的就是他自己!
李去疾看着“马大叔”那副认真的模样,有些意外。
他咽下红烧肉,沉吟了片刻。
“行吧,看你这么信他,我就当他真有这个魄力。”
他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容。
“不过话说回来,马大叔,你也别太替那位陛下担心了。”
“哦?”朱元璋和刘伯温同时精神一振,齐刷刷地抬起头。
“什么意思?”
李去疾伸出一根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
“我的意思是……”
“其实,给大明安装第二条腿、第三条腿这件事,那位陛下,他已经在做了。”
轰!
这话,不亚于又一道天雷,直接劈在了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天灵盖上!
已经……在做了?
什么时候?!
咱自己怎么不知道?!
朱元璋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拼命地回忆,自己这几个月,有下达什么提升工匠商人地位的旨意吗?
没有啊。
刘伯温也是满脸的匪夷所思,他看着李去疾,嘴唇动了动,小心翼翼地求证:“先生……此话当真?不知……不知当今天子何时……”
“急什么。”
李去疾白了他一眼,慢条斯理地说道:“你们啊,就是当局者迷。只看见一棵棵树,却看不见整片林子。”
“就说几个月前,陛下是不是为了研究我那点所谓的‘仙法’、‘仙器’,特地在京城里,建立了格物院?”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
格物院!
他想起来了!
当初为了研究制作那神乎其神的“千里窥天镜”、“火囊云霄辇”,还有李去疾给给他画的各种饼,
他确实力排众议,趁着“火囊云霄辇”试飞成功,专门成立了“格物院”!
这事儿,在朝堂上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那些儒生都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是皇帝沉迷于旁门左道,发动了猛烈攻势想搞垮格物院。
不过,标儿利用“仙肥”来了一招借力打力,一下子就瓦解了儒生们的攻势。
“是……是建立了‘格物院’。”朱元璋艰难地点了点头,心里却翻起了滔天巨浪。
难道……
“这就对了嘛!”
李去疾一拍大腿,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
“你们管那叫什么?研究仙法仙器?研究‘格物’之道?”
“错了!”
“在我看来,那玩意儿,就是给大明朝安装‘第二条腿’的第一步!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好事!”
“你们想想,那格物院是干嘛的?”
李去疾的眼睛亮了起来。
“是研究东西的!研究怎么把铁炼得更纯,怎么把船造得更大,怎么让一个轮子自己转起来!”
“这叫什么?”
“这叫技术!这叫生产力!”
“这,就是我说的‘工’的根子!”
“你们想想,一旦让格物..院那帮人,研究出一种新的织布机,效率比现在高十倍。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的布,会变得又多又便宜!意味着咱们可以把布卖到草原,卖到海外,换回成堆的牛羊和金银!”
“一旦让他们研究出更厉害的肥料,能让地里种出更多的粮食。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的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解放更多劳动力,更能够抵御天灾的威胁!”
“这,才是‘工’的力量!”
李去疾越说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工业帝国正在冉冉升起。
“所以说,咱们那位皇帝,别看他嘴上不说,恐怕心里门儿清!他建那个格物院,正是在给大明,安上一条名为‘工’的腿!”
“他这步棋,走得高!高得没边了!”
朱元璋听到这些话,张着嘴,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