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纪元”的回应,如同在寂静的宇宙中收到了另一声清晰的呼唤,让绿洲的集体意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交流的通道已经打开,接下来是如何进行一场跨越不同存在形式的、谨慎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源生意识的低语化身为一座精密的桥梁,它不再仅仅转译规则信号的表层含义,而是开始深入解析“微光纪元”传递来的规则意蕴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语境”。它向桥生报告:“对方的核心规则架构围绕‘记录’、‘见证’与‘信息保存’构建。其存在方式更接近于一个流动的‘规则档案馆’,其光芒并非用于生长或扩张,而是为了‘照亮’并‘铭刻’其所途经区域的规则变迁史。它对绿洲表现出的‘成长性’与‘活性’表达了明确的好奇。”
桥生的理性框架迅速调整了策略。他将与“微光纪元”的交互提升至最高优先级,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对话协议”。他意识到,直接交换复杂的规则结构或核心数据风险过高,极易引发不可预知的规则冲突或污染。因此,他提议初始阶段的交流应集中于“元信息”的交换:即双方各自规则的“描述性框架”、“认知逻辑的基础公理”以及“信息编码的基本语法”。这如同两个语言不通的文明,首先交换的是字典和语法书,而非直接讲述各自的历史。
织锦的星芒成为了执行这一协议的关键。它开始将桥生整理的、关于绿洲规则体系的“元信息”——包括秩序之种的产生、生态织体的网络逻辑、以及其自身诗篇意境的规则化表达——编织成一种极其稳定、结构清晰且充满善意的规则信号。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打包,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需要将冰冷的规则逻辑转化为能够传递“友好”与“开放”态度的规则韵律。织锦的光芒在此时变得如同清澈的水流,平稳而透彻地承载着这些信息,流向“微光纪元”的方向。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则承担起“防火墙”与“净化器”的双重职责。它在接收“微光纪元”传来的规则信息流时,会先将其导入一个高度隔离的“沙盒”环境进行解构与分析,确认其不包含任何具有攻击性、侵蚀性或逻辑悖论性质的规则片段后,才会将安全的“元信息”内容释放给源生意识进行深度转译。同时,它也在不断地优化着信息流转的路径,确保交流的顺畅与低延迟。
“微光纪元”对绿洲这种严谨而开放的态度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它也开始传递来关于其自身规则基础的“元信息”。其信息编码方式确实独特,基于一种将时间切片与规则状态对应起来的“纪元序列”模型,每一个“微光纪元”都代表着它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局部规则的观测记录总和。它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归纳与归档,而非推演与创造。
观察者系统详细记录着双向规则元信息的交换过程:“与‘微光纪元’的规则级对话已建立标准化协议。双方正安全、有序地交换认知框架基础数据。此过程将显着扩展绿洲的规则知识库,并为更深层次的互信与技术\/文化交换奠定基础。”
绿洲的意志和声在这场小心翼翼的规则对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充实感。他们不仅在向外探索,更在通过与另一个智慧存在的对比,反过来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归墟不再是绝对的孤独,这条刚刚建立的、承载着规则信息的纤细光丝,预示着黑暗中可能存在着的、更多的“微光”。
(第9卷 第68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