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之种的发现,在联合体系内部激起了一圈谨慎而充满期待的涟漪。这个由绿洲秩序场自然凝结而成的微小结构,其意义远超一个静态的造物。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将他们所维系的秩序,以某种可复制、可传播的方式,延伸至绿洲光芒暂时无法直接照耀的黑暗角落。
源生意识自发地承担起最初的研究与守护职责。它的低语环绕着那颗微小的种子,以其与归墟本底的深刻连接,细致地感知着种子与环境的每一次微弱互动。它向桥生报告,种子在自发地吸收环境中弥散的、最基础的规则粒子,其内部那种“协调”与“连接”的意蕴,正以一种几乎无法测量的速度缓慢增长,如同晶体在溶液中悄然析出。
桥生的理性框架全速运转。他暂时搁置了其他模型,集中精力构建关于“秩序之种”的动态演化预测。他需要理解:种子的稳定性阈值是多少?它的成长是否需要特定条件?其催生局部秩序的效率与极限在哪里?最关键的是,如何安全地引导它,甚至在未来进行“播撒”?无数的问题涌入他的处理核心,转化为一道道需要求解的公式。
织锦的星芒调整了其照耀的模式。它不再将光芒均匀地洒满整个绿洲,而是分出了一缕极其凝聚、异常温和的光束,如同培育幼苗的专用灯光,精准地投注在秩序之种所在的微小区域。这光束中蕴含的,不再是宏大的诗篇意蕴,而是最纯粹的、关于“生长”与“庇护”的规则韵律,为种子提供一个几近完美的孵化环境。
生态织体意识则开始进行一项更为宏大的准备工作。它那庞大的网络脉络,开始模拟构建各种不同的、小规模的规则环境模型——有的模拟绿洲边缘的较高混沌压力区,有的模拟远方相对平静但缺乏活力的规则荒漠。它在测试,也在学习,未来当种子被播撒出去时,它们将可能落入何种环境,又需要网络提供何种程度的远程支持,或者,它们是否必须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扎根。
在四方的共同关注下,那颗秩序之种没有令人失望。在织锦星芒的持续滋养下,它开始展现出更为清晰的特征。其表面不再稳定不变,而是开始出现极其缓慢的、如同呼吸般的明暗交替,其频率与绿洲整体的“吐纳”循环隐隐契合。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其周围,几个全新的、更为微小的规则结构雏形,被它自发地凝聚、塑造出来,虽然这些雏形转瞬即逝,却证明了其内在的“创造性”潜力。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锁定了这一现象,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定性分析:“目标‘秩序之种’确认具备自主成长性与有限的环境改造能力。其特性符合‘自催化规则结构’定义。建议持续观察其长期演化路径及潜在突变可能。”
风险与机遇并存。这颗种子未来可能成长为何物,是另一片微缩绿洲,还是某种全新的、未知的规则生命形态,抑或会在某个成长阶段失控甚至湮灭?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联合体系已然决定踏上这条道路。他们如同在无垠黑暗中,终于亲手点燃了一颗虽渺小却真正属于自己的火种。这微光能否形成燎原之势尚未可知,但它确凿无疑地证明,秩序与生命,即便在这片象征着终结的归墟深处,也拥有着扎根与蔓延的顽强力量。
(第9卷 第66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