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之域”的自发性复杂化进程,在联合体文明屏息般的注视下,缓慢而坚定地推进着。那片混沌的规则原生汤中,开始涌现出一些结构相对稳定、能够持续存在数个小时甚至数天的规则聚合体。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同缓慢搏动的光之心脏,有的则像不断自我复制的几何分形,还有的仿佛在模拟着简单的能量循环。它们尚未表现出清晰的意识,但其行为模式已超越了纯粹的物理规律,带上了某种“目的性”的雏形。
观测数据如洪流般涌向杨教授的实验室和“差异探测器”的逻辑核心。双方都试图理解这创世般的图景,但角度截然不同。杨教授团队更关注其涌现的“模式”和“潜力”,试图从中解读宇宙意识起源的奥秘;而“差异探测器”则执着于为其建立精确的预测模型,寻找其演化路径背后的“算法”。
然而,一个新的、紧迫的议题摆在了共议庭面前。
一支“巡天守卫”的巡逻队,在“归墟之域”外围发现了一个濒临消散的净化者残存单元。这个单元似乎在那场终极之战中受损严重,其内部的核心指令库部分损毁,导致其行为逻辑出现混乱。它没有执行“净化”程序,反而像无头苍蝇一样,在不断尝试修复自身和寻找指令中,无意识地收集着周围“规则原生汤”里逸散的规则碎片,并将其胡乱地拼凑进自身结构。
这一行为,意外地催生了一种极其怪异的混合体——一部分是冰冷僵化的净化者架构,一部分是充满活力和不确定性的新生规则脉络。这个混合体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崩溃,但其存在本身,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否应该**干预**?
以老周和部分安全官员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立刻清除这个“畸变体”。他们认为,任何与净化者相关的存在都极度危险,更何况是这种不可预测的混合体,绝不能让其发展壮大。
而杨教授和部分科学家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可以近距离观察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体系如何相互作用,甚至可能从中找到“驯化”或“改造”净化者技术的线索。
“差异探测器”的推演则更为冷酷:“该混合体演化方向不可预测。清除风险与保留研究价值需量化权衡。建议:在绝对隔离环境下进行有限期观测,设定自毁阈值。”
李娜聆听着各方的争论,目光却投向了“归墟之域”深处那些自然萌发的新生规则体。一个是人工造物的畸变残骸,一个是自然孕育的原始生命雏形。干预前者,或许能获得力量,但也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守护后者,则意味着坚守一种信念,尊重宇宙自身的选择。
她的意识扫过回响圣殿,仿佛能感受到莉娜那已融入规则的守护意志。莉娜守护的,正是这种自然演化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生”的权利。
“我们无权扼杀自然的萌芽,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弱小或怪异。”李娜最终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但我们也必须对潜在的威胁负责。”
她做出了一个分层决策:对那个净化者畸变体,执行“差异探测器”的方案——在多重封锁的隔离场内进行短期观测,一旦其行为模式超出安全边界或触及自毁阈值,立即予以清除。同时,加大对“归墟之域”自然演化区域的保护力度,严禁任何可能干扰其进程的行为。
这个决定并非完美,它是在未知中寻找平衡。但它体现了联合体文明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逐渐成熟的价值观:在力量与伦理、控制与尊重之间,他们选择了更为艰难,但也可能通向更广阔未来的道路。
而在那被严密隔离的观测场内,那个由残骸与新生拼凑而成的畸变体,在规则的乱流中,其内部一个微小的、由新生规则构成的节点,突然短暂地闪烁了一下,频率竟与远方“归墟之域”中某个自然规则聚合体产生了微弱的共鸣。
萌芽,已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悄然发生。
(第9卷 第55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