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铃声尚未响起,陈御风已转身离开窗边。他沿着东侧通道缓步前行,数据板在掌心翻转一次,屏幕熄灭。沈昭华的加密信息只有一行字:“北廊,通风门未闭,对方已入。”
走廊尽头那扇金属通风门半开,冷风自外灌入,带着阿尔卑斯山雪线特有的干燥寒意。他左手抚过腕表表盘,指腹轻压旋钮,确认内部计时模块与系统同步无误。这动作早已刻进肌肉记忆,无需思索。
三步之外,俄罗斯航空署长立于风口,深绿色军大衣裹住身形,肩章隐在布料褶皱中,唯有领口一枚克里姆林宫徽章在顶灯光线下泛出暗金。他未戴手套的手插在衣袋里,说话时气息凝成白雾:“我们掌握全频段超导磁体技术,可实现零能耗磁场锁定。条件很明确——你们五代机的垂直起降分布式动力架构,必须共享。”
陈御风站定,距离对方一米二。他没有后退,也没有靠近,只是微微侧头,目光扫过对方瞳孔收缩的瞬间。那不是普通技术官员的眼神,而是长期处于决策链条末端却突然被推至前台的特使才有的紧绷感。
“你们的情报很准。”他说,声音压在风声之下,“连‘分布式’这个词都用对了。”
俄方代表未接话,只将手从衣袋抽出,露出一枚嵌有微型接口的银色U盘,悬在指尖两秒后又收回。“这不是请求,是交换提议。莫斯科方面认为,当前格局需要新的平衡支点。”
陈御风轻笑一声,左嘴角微扬,虎牙露出一线。“平衡?”他反问,“你们上周刚拒绝加入《普惠技术库》三级权限区,现在却要拿一项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换我们已经列装部队的核心模块?”
“超导磁体不是实验室技术。”对方语气沉稳,“西伯利亚第七研究所已完成百小时连续运行测试,磁场稳定性达到0.03特斯拉波动以内。这项能力,可以重构航母电磁弹射系统。”
“也可以用来干扰雷达阵列。”陈御风接道,“我知道你们在北极圈内做了什么。”
空气骤然凝滞。风声成了唯一背景音。
俄方代表眼神微动,但未否认。“技术本身无立场。我们需要的是推进系统的冗余设计数据,尤其是低速悬停时的姿态补偿算法。你们能做到毫米级精度修正,而我们的原型机仍存在±十五厘米偏移。”
陈御风沉默两秒,右手拇指摩挲数据板边缘的防滑纹路。“明天在莫斯科航展,”他说,“我给你们看个宝贝。”
对方眉头微蹙:“这不是谈判回应。”
“这是邀请。”陈御风转身,夹克下摆划出一道利落弧线,“你们可以选择带着U盘来,也可以空手来。但记住——想看清细节,得站在第一排。”
他迈步离去,脚步稳定,未回头。身后风声加剧,仿佛那扇门被无形之力推开更大。他知道对方仍在原地,正试图解析那句“宝贝”背后的含义。
回到后台指挥室,他将数据板接入主控终端。屏幕亮起,系统界面无声浮现:飞行贡献值累计八万六千三百二十点,距离四级权限还差一万三千七百点。签到提示闪烁——日内瓦万国宫地下档案馆,曾存放1944年芝加哥航空公约原始文本,当前可触发特殊奖励。
他暂未响应,而是调出“空中帝国蓝图”隐藏任务链进度条。
【垂直起降模块公开展示倒计时:23小时57分】
下方标注一行小字:签到地点预载成功,莫斯科航展中心停机坪坐标已锁定。
沈昭华的信息再次弹入:“俄方代表团正在申请延长驻留时间,要求明日专机同行。”
他回复仅两字:“同意。”
接着,在系统日志中新建加密条目:
【事件编号:RUS-553】
【接触对象:俄联邦航空署特使(代号“极光”)】
【诉求记录:索要五代机垂直起降动力架构】
【应对策略:以未公开技术展示替代直接回应】
【备注:对方提及西伯利亚第七研究所,需核查近期卫星热源异常数据】
发送完毕,他站起身,走向落地窗。窗外阿尔卑斯山脉轮廓清晰,雪线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盯着最高峰的方向,手指在玻璃上轻轻敲击三下——与数据板边缘的节奏一致。
周子豪的语音消息接入:“‘龙鳞-3’最后一批合金基材已完成淬火,运输车队已出发,预计明晨六点抵达莫斯科。”
“通知押运组,”他说,“进入俄境后,每三十分钟上报一次位置。任何偏离预定路线超过五百米的情况,立即启动反追踪协议。”
“明白。另外……赵天翔的旧设备信号昨天在圣彼得堡出现过一次,虽然只有三秒,但频率特征匹配。”
陈御风眼神一凛。“把那段频谱分析发给我。同时通知张建军,让他查一下航校近三年所有俄语进修项目的学员名单。”
通话结束,他重新坐回控制台前,调出莫斯科航展平面图。中心停机坪被标红,旁边附注:此处曾为苏联时期援华航空项目交接点,历史签到权重+30%。
系统提示音在脑中响起:检测到高价值签到地点,是否提前激活预载?
他未确认,也未取消,只是将页面最小化,切换至另一窗口——一段加密视频正在加载。
画面中是一架黑色验证机,机身无标识,尾翼角度异常锐利。它在暴风雪中垂直升空,旋即展开折叠式矢量喷口,机体在空中完成九十度侧倾悬停,随后如蜂鸟般倒飞数百米,精准降落在移动平台之上。
视频右下角显示拍摄时间:2018年12月3日。地点标注为:西伯利亚某封闭试验场。
这是他在重生初期通过系统签到获得的第一段未来影像,也是“分布式动力架构”的最初来源。当时他以为这只是系统给予的参考模型,直到后来发现,这段视频的时间戳,竟比现实进程快了整整十年。
而现在,俄方主动提出想要这项技术。
他关闭视频,深吸一口气,打开通讯频道:“通知莫斯科接待组,原定静态展示改为全流程动态演示。增加暴风雪模拟环境,照明强度调至最低。”
“暴风雪环境下可视度不足三十米,是否会影响观感?”助手询问。
“不会。”他说,“真正要看的人,不需要靠眼睛。”
频道关闭。他靠向椅背,闭眼三秒,再睁时目光清明。系统界面再度浮现:飞行贡献值更新为八万六千三百四十一,因持续处于航空历史关联区域,每分钟自动增长0.3点。
他还差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九点。
桌角的机械表滴答作响,时间指向十七时四十九分。距离下一阶段行动,还有不到二十四小时。
他站起身,拿起挂在椅背上的飞行夹克,内衬上的航模社团LoGo在灯光下隐约可见。左腕手表走时精准,秒针划过每一个刻度,如同试飞时对时间节点的绝对掌控。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安保人员轮岗交接。他未理会,径直走向指挥室出口。
在门即将关闭的瞬间,他停下,回头看了眼主屏幕。上面正滚动播放全球合作申请列表,最新一条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航空局,申请内容为:垂直起降短距运输平台联合测试。
他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
然后抬脚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