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从控制台接口拔出时,金属触点发出细微的断连声。陈御风站在总装大厅中央,指尖还残留着深空跃迁后系统反馈的微震。他没有回头,身后大屏正同步播放着战机群切入月球轨道的最后影像,但他的视线已落在前方——脉动生产线首工位的激光定位仪亮起绿光,标志着装配流程正式启动。
沈昭华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未开口,只将一份加密文件夹轻放在操作台上。陈御风点头,左手拇指划过腕表边缘,思维接入系统界面。
【签到地点确认:国产五代机脉动式总装线启动节点】
【历史权重评级:S级】
【任务触发:“航空工业革命”倒计时开始】
就在确认瞬间,系统提示延迟了0.8秒,界面闪烁一次。陈御风闭眼,呼吸放缓,按照试飞事故中应对仪表失灵的方式,以节奏性换气稳定神经信号频率。三秒后,意识通道重新清晰。
“签到。”
【成功】
【奖励解锁:近净成形钛合金整体锻造工艺(2045年标准)】
【数据包已传输至材料实验室终端】
周子豪的语音几乎同时响起:“收到高密度数据流,正在解析……这结构参数不可能现在实现!”他的声音压着惊愕,“dSI进气道可以一体成型,误差低于0.03毫米。”
陈御风睁眼,看向第三工位。主翼合拢完成,发动机吊装就位,机身编号刻录机启动。一串由字母与数字组成的军用序列号在尾部自动生成,并实时上传至国防采办数据库。
此时,大厅入口传来皮鞋踏地的节奏。五名政府人员列队进入,为首者手持文件夹,神情严肃。地方审查组抵达,未提前通报。
“我们接到举报,该项目涉嫌非法集资,资金来源不明,要求立即暂停生产,接受调查。”
陈御风未动。沈昭华悄然退向侧廊,手指已在平板上滑动,调取军方备案权限。两分钟后,她微微颔首。
陈御风走向大屏,调出实时监控画面。画面上,三架已完成总装的五代机停于试飞坪,每架机体尾部编号清晰可辨,且均与数据库记录同步更新。他点开其中一架的详情页,弹出军方装备序列认证标识。
“每一架下线战机,都已被纳入国家装备采购体系。”他说,“您现在看到的,是第117、118、119号正式列装单位配属机型。”
对方皱眉:“谁能证明这不是事后补录?”
陈御风不答,转而指向正在装配的第三架机体。激光刻码机正运行中,编号“120-GK-7349”逐位生成,屏幕同步跳动着上传成功的绿色标记。
“数据流不可篡改,上传延迟小于0.2秒。”他说,“您可以现场拨通国防科工委验证端口。”
审查组长沉默数秒,最终收起文件夹。没有人再提出异议。他们离开时,脚步比来时慢了半拍。
警报解除,但节拍未稳。第二工位突然停滞,装配臂悬停半空。一名工人正反复校对紧固扭矩值,动作迟疑,导致整条线中断17秒。
陈御风走入工位,取出口袋中的签字笔,在夹板上写下三组数值:
**“185N·m,顺时针对角循环,三级检测节点开启。”**
他亲自示范标准操作流程,动作精准如机器复刻。完成后,抬头看向全场。
“明天此时,我们要让第三百架战机滑出总装区。”
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车间,“这不是目标,是命令。”
广播系统回荡着最后一句,所有工位重新启动。脉动节拍恢复,机械臂协同运转,零部件沿轨道精准输送。第四架机体缓缓移入喷涂区,龙鳞涂层自动喷覆,表面泛起哑光金属质感。
张建军站在观礼台边缘,看着这条完全由国人主导的脉动线首次全节拍运行,右手缓缓抬起,行了一个标准军礼。随后,他走向首批军方监造团队,开始讲解验收要点。
周子豪匆匆赶往实验室,终端里那套未来锻造工艺正在被拆解为可执行参数。若能适配现有设备,dSI进气道制造周期将缩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
沈昭华回到临时办公室,打开次日《航空时报》的排版预览。头条标题已定:“国产脉动线启动,单日产能破三架”。她指尖停留在发布键上方,尚未按下。
陈御风立于指挥平台,左手轻抚控制台边缘。耳机中传来周子豪的声音:“新工艺初步验证通过,第一块试验件正在冷却。”
他望着第四架机体进入 final assembly 阶段,主翼与机身接缝处的自适应密封层自动激活,严丝合缝。脉动节拍持续轰鸣,像大地的心跳,一声声,碾过质疑,唤醒沉睡的航空雄心。
忽然,系统界面再次闪现:
【隐藏任务链进度更新:37%】
【下一关键节点:海外技术反向渗透预警】
陈御风眼神微凝,正欲深入查询,耳机里传来新的汇报。
“喷涂区监测异常,右翼涂层厚度偏差0.15毫米,超出容限范围。”
他转身,快步走向下一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