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踏入秘库第三重门廊时,激光网格正以每秒七次的频率扫描空间。他脚步未停,右手已从飞行夹克内袋抽出钛合金板,边缘残留的海盐结晶在灯光下泛出微光。三小时前索马里海岸的电磁脉冲尚未完全消散,但他脑中已清空所有战局残影,只留下系统昨日签到所得的“热传导建模算法”推演路径。
周子豪蹲在左侧控制台前,光谱仪贴紧激光发射基座外壳,显示屏上跃动着不规则的波形曲线。“材料晶格在相变临界点震荡。”他语速平稳,笔尖已在笔记本空白页写下:“Sn-bi-In温变合金,25c为稳定阈值,±0.3c即触发折射率突变。”话音落下的瞬间,红外测温枪读数跳至24.1c,激光束频率骤然偏移,警戒线由蓝转红。
沈昭华站在通风口下方,丝绸衬衫领口飘带已被解下。她未多言,指尖捏住布料一端,单臂上抬,将柔韧丝带塞入金属管道接口。轻微摩擦声后,冷气流速肉眼可见地减缓,洞窟内悬浮的尘粒开始缓慢沉降。她退后半步,钢笔从发髻取下,在控制面板边缘划出一道直线,随即插入数据端口。
“降温速率每分钟0.6c,若持续十分钟,环境将跌破安全区间。”周子豪报出数值,同时启动微型加热丝阵列,贴附于激光节点背面。电流通过瞬间,局部温度回升至24.8c,但波动幅度仍在扩大。
陈御风将钛合金板斜压于主发射器底座,利用其高比热容特性吸收周围热量。金属接触面发出细微嗡鸣,导热过程引发局部气流扰动。他左手搭在机械表表冠,思维接入系统界面,调出早前在废弃航发试验室签到获得的完整热传导模型。参数输入完毕,系统反馈提示:【建议施加0.8w\/m2恒功率热补偿】。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便携电源模块,连接加热丝电路,手动调节输出至目标值。钛板表面温度迅速攀升,在激光束交汇点形成微弱热梯度场。周子豪紧盯光谱仪,突然低声道:“晶格畸变抑制率78%,再提升0.5%即可突破临界。”
沈昭华再度靠近通风口,发现丝带有轻微回缩迹象。她脱下手套,直接用手掌封堵剩余缝隙,体温传导使接口处空气流动近乎停滞。洞窟内湿度缓缓上升,但她未移开手。
“25.0c,维持三秒。”周子豪声音微紧。
陈御风同步按下电源锁定键。钛板与基座完全贴合,热缓冲层达到最优状态。激光束依次熄灭,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共十二组光路在三分钟内逐一关闭,未触发任何警报。
最后一束红光消失的刹那,通道尽头的合金闸门发出液压释放声。陈御风收起钛板,边缘尚存余温,指腹轻抚过表面细密划痕——那是此前修复燃料管时留下的工具刮痕,如今又被烙上新的热应力纹路。
沈昭华松开手掌,丝带滑落至地面。她重新将钢笔别回发髻,动作如常,但衬衫领口空荡,露出一段白皙颈侧。她未整理衣领,只低头检查数据记录,确认所有日志均已加密封存。
周子豪合上光谱仪,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他在温变曲线图下方标注:“相变响应时间<0.4s,适用于高频环境自适应涂层。”随后撕下这页纸,投入随身携带的防火袋。
三人立于开启的通道前。闸门后是一段向下倾斜的阶梯,岩壁嵌有古老线路槽,部分接头仍带电微闪。空气中弥漫着金属氧化后的腥涩气味,但无其他异常信号。
陈御风率先迈步,靴底触及台阶边缘。就在重心前移的瞬间,周子豪忽然出声:“等等。”
他蹲下身,从工具包取出一枚磁感探针,贴近地面接缝。探针尖端轻微震颤,显示存在极低频交变磁场。“不是电力残留。”他低声说,“是周期性脉冲,间隔精确到毫秒级。”
沈昭华立即打开袖口内置的频谱分析仪,捕捉到一组隐藏信号序列。她快速比对,发现其编码结构与矿井中蛇头戒指共振模式高度相似,但调制方式更为复杂。
“有人预设了监控逻辑。”她说,“我们破解激光的方式,可能已被记录。”
陈御风站在台阶中央,身体静止。他未回头,只将钛合金板缓缓插入外侧夹层口袋。金属与布料摩擦发出短促声响。
周子豪继续扫描地面,突然发现阶梯边缘有一道细微刻痕,呈六边形轮廓。他伸手触摸,指尖传来冰凉触感。就在他准备取出采样刀时,岩壁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继电器闭合声。
沈昭华抬头望向顶部管线槽,那里原本断开的电缆,此刻竟有微弱电流通过,绿灯闪烁一次,随即熄灭。
陈御风抬起左腕,机械表指针微微偏转。他闭眼一瞬,系统界面弹出新提示:【检测到历史级航空实验信号残迹,来源:华东机械研究所旧址】。
他睁眼,目光落在周子豪手中的探针上。探针尾部连接线缆表面,浮现出一行几乎不可见的蚀刻文字:“S-1942”。
周子豪也注意到了。他翻转探针,让光线斜照其上。蚀刻字迹逐渐清晰。
“这不是我们的设备。”他说。
沈昭华迅速切断分析仪连接,后退半步。她的钢笔已握在手中,笔尖朝下。
陈御风没有动。他的视线越过两人头顶,望向通道深处。那里依旧黑暗,但空气中有种难以察觉的流动变化,像是某种装置正在缓慢启动。
周子豪将探针收入屏蔽盒,动作极慢。当他直起身时,听见自己背包内的通讯模块发出一声短促蜂鸣。
他未及反应,背包拉链自行滑动了一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