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依旧定格在那一帧画面上,U盘悬于半空。陈御风的手指搭在回车键边缘,没有按下。他缓缓收回手,关闭了监控窗口,转身走向技术区最内侧的工作台。周子豪正低头整理实验日志,听到脚步声抬头。
“干扰源处理完了?”周子豪问。
“暂时封存。”陈御风坐下,打开便携终端,“现在有更重要的事。”
话音未落,脑海中骤然浮现一道蓝光。系统界面无声展开,一条新数据条目自动弹出:【飞翼布局核心参数包·已解锁】。贡献值进度条归零重置,下一阶段任务尚未激活。
“来了。”他闭眼凝神,思维接入系统协议。解码指令下达瞬间,上千组动态气动方程如洪流涌入意识。这不是简单的三维模型,而是包含材料应力、重心迁移、控制面耦合的高维拓扑结构。他睁开眼,立即抓起签字笔,在空白图纸上快速写下第一行参数。
“记录。”他对周子豪说,“攻角0.3度时升阻比18.7,翼根弦长6.2米,前缘后掠角58度,尾缘可变弯度范围±15度。”
周子豪翻开笔记本,笔尖迅速移动。金属频率响应特征被逐项标注,他根据经验反向推导连接节点的疲劳寿命。“这个结构……能承受9G超音速机动。”他低声确认,“但铰链区域需要特殊合金支撑。”
“用你昨天测试的‘龙鳞’改性样本。”陈御风继续口述,“主梁内部嵌入形状记忆丝网,相变触发温度设定为83摄氏度。”
图纸越写越密,边缘布满修正公式。两人沉默配合,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时间推进至凌晨三点十七分,最后一组耦合系数录入完毕。陈御风将整套参数导入本地建模引擎,启动初步仿真。
全息投影缓缓升起,一架无尾飞翼构型战机轮廓显现。机翼从中线向两侧延展,表面覆盖蜂窝状自适应蒙皮。陈御风轻点手势,指令输入:“启动折叠逻辑测试。”
模型机翼开始收拢,但第二段铰链卡顿,系统报错:【驱动位移不足,结构干涉风险】。
“液压方案不行。”陈御风摇头,“体积太大,嵌不进机身框架。”
周子豪盯着投影,忽然开口:“如果不用外力驱动呢?靠材料自身形变产生推力。”
“形状记忆合金分布式驱动。”陈御风接上他的话,“我见过类似设计——外军某验证机曾在航展露过影子,没公开细节。”
“我们有样本。”周子豪起身走向实验箱,取出一块银灰色合金条,“刚做完热循环测试,相变应变率达到4.2%,足够推动一级折叠。”
电流接入瞬间,合金条轻微震颤,表面浮现出微细纹路。陈御风将其嵌入虚拟模型的铰链槽位,重新运行模拟。这一次,机翼从翼尖开始层层内折,如同收拢的刀锋,最终紧贴机身中轴线,整体宽度缩减42%。
“可行。”他说。
实物搭建随即启动。碳纤维骨架由数控臂快速组装,智能蒙皮模块逐一粘接。周子豪负责合金驱动阵列布线,每根记忆丝都需精准对齐热敏节点。陈御风则调试飞控逻辑,确保折叠与展开过程中的气动中心稳定。
晨光透过穹顶洒落时,1:1概念机已伫立在展台中央。整机线条流畅,无垂尾无平尾,仅靠机翼边缘的矢量喷口与蒙皮变形实现姿态控制。
“通电。”陈御风下令。
控制系统启动,机翼内部传来细微“咔嗒”声。第一级铰链缓缓滑动,榫卯式咬合结构严丝合缝。第二级、第三级依次展开,直至完全伸展。整个过程持续四十七秒,无任何卡滞。
周子豪摘下眼镜,用袖口擦去雾气。“应力分布正常,最大形变偏差小于0.1毫米。”
陈御风绕行一圈,伸手轻触翼面连接处。温感反馈显示热循环均匀,材料响应一致。他点头:“结构成立。”
脚步声从通道传来。沈昭华走进技术区,香槟色西装在晨光下泛着微光。她径直走到预算分析屏前,调出最新核算报告。
“单套变形机构成本出来了。”她声音平稳,却带着重量,“一千二百七十万元。”
陈御风停下检查动作。
“钛合金精加工占48%,智能控制系统占33%,特种焊接工艺外包费用超出预期两倍。”她指尖划过红色警告栏,“现有供应链无法支持批量制造。”
周子豪怔住:“这价格……没法立项。”
“不是技术问题。”沈昭华看向陈御风,“是产业配套断层。国内没有厂能做这种精度的复合铰链,也没有企业量产过这类记忆合金驱动阵列。”
陈御风沉默片刻,走到图纸前,拿起签字笔。他在右侧空白处写下七项条目:
1. 高纯度钛铝合金熔炼
2. 微尺度榫卯模具制造
3. 分布式相变控制器ASIc芯片
4. 自适应蒙皮涂层配方
5. 低延迟总线通信协议
6. 耐高温柔性电路封装
7. 快速热循环检测平台
每一项后都标注了一个地点代号:A-西南材料研究院,b-西安航发所旧址,c-珠海无人岛禁飞区……
“这是签到优先级清单。”他说,“下周我去把这些环节一个个打通。”
沈昭华看着那串地址,眉头未松:“就算技术突破,量产周期至少十八个月。展会只剩七天,评审团要看的是可交付方案,不是未来蓝图。”
“那就让他们看到不可替代性。”陈御风将笔帽扣上,“飞翼布局一旦成型,传统构型立刻过时。他们可以质疑成本,但无法否认性能优势。”
周子豪低头查看实验数据,忽然抬头:“榫卯结构还能再优化。刚才测试发现,如果把第三级铰链改成斜向嵌套式,能再缩短翼展8%,同时降低装配应力。”
“改模型。”陈御风立即回应。
沈昭华没有阻止。她打开平板,开始拨号。第一个号码接通,是国内唯一具备五轴联动超精密加工能力的工厂负责人。
“我是沈昭华。现在需要紧急评估一项新型航空部件的制造可行性……对,飞翼式可变机翼,单件预算不超过三百万。”
她报出初步参数,听筒那端传来迟疑的回应。
陈御风已回到工作台,重新调出全息界面。他将周子豪的新结构参数导入,启动新一轮仿真。机翼再次收拢,这一次动作更流畅,最终形态更加紧凑。
沈昭华挂断电话,脸色凝重:“对方说,现有设备理论上能做到,但需要三个月调试产线,且良品率无法保证。”
“给他们两周。”陈御风说,“我会亲自驻场指导。”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沈昭华盯着他,“一旦失败,不仅是资金损失,更是信誉崩塌。评审团不会接受一个连原型都造不出来的方案。”
“所以我们不能失败。”他抬眼,“而且,我们必须赢。”
展馆灯光渐次调亮,安保系统仍处于低功耗模式。三人围站概念机旁,晨光映照在机翼表面,反射出冷冽光泽。
陈御风伸手抚过折叠关节,指尖感受到一丝余温。记忆合金仍在进行最后一次热平衡。
沈昭华再次拨通第二个厂家电话,刚说出开头几个字,终端突然震动。
警报未响,但后台日志跳出一条异常记录:【b区通风夹层,监测到非授权无线信号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