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在“200ft”的左上角晕开,陈御风未抬手擦拭。他将便签纸折起,塞进飞行夹克内袋,指尖触到那支签字笔的金属笔身,凉而坚硬。
塔台主控屏上,Zb4187航班已进入最后进近阶段,气象雷达显示低空湍流带正向跑道头移动。副官低声报告:“民航局验收组已就位,首席验收员要求确认灯光系统断电程序。”
“执行。”陈御风按下通讯键,“关闭全部跑道照明,包括应急备用回路。”
指令下达三秒后,整条主跑道陷入彻底黑暗。监控画面切换为红外模式,跑道轮廓在灰白热成像中浮现,如同沉入海底的钢铁脊梁。毫米波雷达阵列同步启动,追踪信号锁定空中目标,数据流稳定注入合成视景系统v3.2。
驾驶舱头盔显示器内,三维地形模型实时生成。飞行员语音接入:“视野归零,SVS信号正常,导航信标锁定。”
“保持当前航向。”陈御风语调平稳,“激光引导将在AGL 200英尺自动激活,不干预飞控逻辑。”
验收组成员围站在观测窗前。首席验收员翻动记录本,突然抬头:“你们没有开启地面引导灯,也没有投放信标弹,这种条件下让五代机着陆,超出现行规章允许范围。”
“规章基于现有技术条件制定。”陈御风目光未离屏幕,“我们正在定义新的标准。”
话音落下,空中战机穿越云层底部。侧风瞬时值跳变为18米\/秒,接近自动着陆包线极限。远程监控画面出现轻微抖动,数据延迟从0.3秒增至0.7秒。
验收组有人低语:“信号不稳,建议终止测试。”
首席验收员未表态。
陈御风闭眼一瞬,思维穿透系统界面,调出飞行王朝签到所得的微下击暴流应对模型。一组动态修正参数通过加密数据链推送至战机飞控核心,调整迎角补偿与推力响应曲线。
“修正指令已加载。”飞行员回应,“姿态稳定,继续进近。”
红外画面中,战机穿过湍流区,下滑轨迹重新贴合理想路径。当高度降至200英尺,激光引导系统自动触发。两束不可见光自跑道两端射出,在空中交汇成虚拟下滑道,精度达0.05度。
主轮触地瞬间,横向偏移量显示为0.76米。
全场静默。
副官轻声通报:“接地速度138节,偏航角0.3度,减速伞正常展开,滑行方向稳定。”
首席验收员走近操作台,调取全程飞行数据。姿态控制曲线平滑,能量管理符合最优解,导航定位误差小于0.15米。他逐项核对,最终将视线停留在着陆阶段的激光耦合日志上。
“这个引导机制……”他停顿,“不是Fod探测雷达衍生产物?”
“独立部署。”陈御风答,“光源波长经特殊调制,可穿透沙尘与雨雾,不受可见光干扰。”
首席验收员合上记录本,取出钢笔。笔尖悬停片刻,在“夜间无灯光起降能力认证”栏签下姓名与日期。随后他抬头:“我需要上报总局特批流程,但现场结论明确——该机场具备全球首个五代机全黑环境安全着陆保障能力。”
掌声未起,只有一名年轻工程师低声说了句“成了”,被迅速压住。
陈御风点头致意,未动身形。他调出下一架次飞行计划,b747-8F货运航班预计落地时间01:22,备注仍标注“启用激光引导预案”。
此时,塔台外山坡一处岩石背阴面,赵天翔主动关闭手持摄像设备。存储卡插入微型焚烧装置,火苗腾起,映出他面部扭曲的一瞬。文件残片尚未燃尽,他已拔出插头,将灰烬装入密封袋,转身离去。
主控室内,陈御风收到系统提示:【飞行贡献值+870,累计进度条推进至91%】。他未点击查看奖励内容,而是将签字笔取出,在新一张便签上写下:
**激光引导冗余通道:双频交替发射 | 同步校验周期:每0.1秒刷新一次**
笔尖划过纸面,最后一笔收尾利落。
副官报告:“Zb4187已停靠指定机位,机组请求脱离引导频率。”
“批准。”陈御风下令,“保留激光信标运行状态,准备迎接b747-8F进近。”
大屏分割画面切换:左侧为货机当前位置,右侧是跑道红外影像。两条光束依旧在夜空中无声交汇,构成一条肉眼不可见却精准无比的空中走廊。
首席验收员离开前驻足问道:“如果所有机场都采用这种方式,飞行员会不会失去目视判断能力?”
“不会。”陈御风看着屏幕,“他们将获得更可靠的判断依据。”
对方未再言语,被接待人员引向休息室通道。
陈御风调出SVS系统底层日志,发现00:46:33时刻有短暂的数据校验异常,持续0.02秒。他放大该时段通信频谱,标记出一段未识别的脉冲信号,来源不明。
他将该段频谱截取,另存为加密文件,命名规则按惯例使用时间戳加随机数。
此时,b747-8F进入最后航段,飞行员通报:“请求接入激光引导系统。”
“已就绪。”陈御风按下确认键,“引导频率锁定,下滑道建立。”
屏幕上的飞机图标缓缓贴近跑道中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