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环震动的瞬间,陈御风的脚步已转向t3安检区通道。峰会现场的掌声尚未散尽,他却已从战略宣讲者切换为安防响应者。走廊灯光映在他飞行夹克的肩线处,机械表盘随步伐轻微晃动,指针指向九点四十三分。
指挥台前,三名技术员正盯着主屏上跳动的生物信号曲线。一名男性旅客的心率高达每分钟一百四十次,体表温度呈现不规则波动,热成像图显示其面部左侧血管分布异常稀疏。
“基础人脸识别通过了?”陈御风问,声音压得极低。
“通过了,匹配度98.7%。”技术员调出比对画面,“但微表情识别模块标记了七项违和点——眨眼频率过低、嘴角牵动不对称、鼻翼扩张无关联呼吸。”
陈御风抬手在空中划出指令,思维与系统接驳:【调取太赫兹成像数据流】。
界面无声展开。毫米波与太赫兹双频扫描结果显示,该旅客面部存在一层厚度约0.6毫米的非生物材质覆盖层,内部轮廓与外部面具严重错位。皮下组织图像缺失,耳廓边缘出现细微剥离痕迹。
“不是活体。”他确认,“启动复检程序。”
指令下达,相邻两条安检通道同步关闭,广播提示“设备校准中”。目标人物脚步一顿,目光扫向出口方向,随即改变路线,朝b12通道移动。
“他在观察撤离路径。”陈御风盯着监控画面,“通知国安便衣组,两组人,从行李托运区和商业廊道侧翼包抄,以‘随机抽检’名义引导其进入隔离室。”
话音未落,目标突然停下,右手伸向口袋。陈御风立即锁定动作轨迹——不是掏证件,而是调整贴身设备角度。他果断下令:“切断该区域所有无线信号中继,启动定向电磁屏蔽。”
三秒后,对方手机失去网络连接。目标皱眉,转身欲走,却被两名穿机场制服的安检员拦住。
“先生,请配合进行行李开箱检查。”女安检员出示单据,“系统提示您的登机牌信息与身份证件存在延迟同步。”
人群微微骚动。目标迟疑两秒,最终点头跟随。隔离室内,手持式生物电感应仪接入终端,检测其瞳孔对光反应时间达0.8秒,远超正常值。陈御风远程调用机械臂控制系统,启动非接触式揭面程序。
硅胶层在高频振动下自边缘起翘,机械钳精准夹住脱落点,缓慢剥离。整张面孔如纸片般被掀开,露出底下一张陌生亚洲男性面容——眼角有旧疤,左耳后植入微型通信芯片接口。
“身份比对结果?”陈御风问。
“数据库无匹配。”技术员回应,“但面部骨骼结构与三个月前在浦东机场被捕的赵天翔下属高度相似,差异率仅4.3%。”
陈御风立刻调出关联档案。此人曾使用五种不同伪装身份试图进入航空管制区,均携带加密存储设备。此次使用的硅胶面具采用新型温感材料,可模拟真实皮肤色泽与微循环假象,若非热成像结合太赫兹穿透扫描,极难识别。
“将此人控制,设备封存,移交国安。”他下令,“同步推送面部原始数据至全域黑名单库,永久冻结其生物特征关联的所有航班申请权限。”
此时,沈昭华的身影出现在指挥台外。她未穿西装,而是换上了便于行动的深色套装,手中平板亮着实时监控切片。
“我已经提取了全过程证据链。”她走近,声音冷静,“包括面具植入过程模拟、心跳飙升时间点与其登机牌获取记录的时间差、以及他在过去十五分钟内三次试图连接境外服务器的Ip轨迹。”
她指尖滑动,编辑一段十五秒视频:画面从正常通关切入,突显热成像异常,接着是机械臂揭下面具的瞬间,最后定格在真实面容上。下方附文字:“贵方昨日宣称‘无法识别隐藏威胁’,是否需要我们提供培训?”
“发给谁?”陈御风问。
“某国际航司亚太安全总监。”她按下发送键,“他们三天前公开质疑我们的智能安检体系存在‘误判漏洞’,现在该看看什么叫精准打击。”
几乎同时,远程监控画面切换至一间酒店房间。赵天翔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屏幕正播放着被捕现场的实时回传。他猛地合上设备,掌心紧握银质U盘,金属棱角深深嵌入皮肤。
陈御风站在玻璃幕墙前,俯视候机大厅人流。安检区秩序恢复正常,旅客陆续通过通道。他的手环再次震动——值机区排队人数突破八百人,自助柜台使用率不足30%,系统预警客流压力将在十二分钟内达到临界值。
“开启应急分流预案。”他下达指令,“激活全部闲置自助值机终端,推送快捷操作指引至航显系统。”
沈昭华收起平板,收到一条来自境外服务器的回执:对方已打开视频文件,在观看三秒后中断连接并清除缓存。
她转身走向数据中心走廊,高跟鞋踩在地砖上的节奏稳定如常。
陈御风没有动。他的视线落在大厅中央一组新启用的智能闸机上,其中一台指示灯由绿转黄,屏幕弹出提示:“生物特征读取失败,建议人工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