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尚未完全消散,光点轨迹的残影仍在空气中微微震颤。陈御风右手仍搭在接入端口上,指尖与系统之间的数据流未断。那艘逼近近地轨道的飞行器信号已从主屏撤下,转为后台静默追踪。他没有收回手,也没有抬头,只是将左手缓缓移向认证台中央的水晶芯片。
沈昭华站在他左侧半步位置,香槟色西装在冷光下泛着细腻光泽。她未开口,但目光已锁定评审席方向。张建军立于右侧,军绿色战术手套尚未摘下,指节因长时间紧握而泛白。
认证大厅穹顶开启,银灰色合金舱门无声滑开。机械臂垂落,托起水晶芯片,将其置入全息扫描区。一道环形蓝光自底座升起,瞬间勾勒出cYF-05发动机的三维模型——六边形环流喷口、分形冷却通道、龙骨合金主轴逐一展开,结构精度达纳米级。
就在模型完成重构的刹那,主屏边缘闪过一丝极微弱的延迟波纹,持续0.03秒。
陈御风瞳孔一缩。系统界面即刻弹出警告:【检测到外部数据注入,来源伪装为IAA标准校验终端】。他不动声色,思维直连“飞行王朝系统”,调用实时校验协议反向穿透。追踪码如针尖刺入数据流,迅速定位异常节点——一台注册于卢森堡的境外咨询设备,正以认证辅助权限尝试读取核心参数。
他指尖轻颤,反向切断其访问通路,并植入微型逻辑锁,使该终端在后续三十分钟内无法重新接入任何航协系统。
与此同时,欧洲评审席中一名白发专家猛然站起,假牙因动作过急脱落半颗,发出清脆撞击声。他指着模型中的冷却结构,声音颤抖:“这种逆向热熵设计……它违背了相对论框架下的能量守恒原则!这不可能稳定运行!”
全场寂静。
沈昭华缓步上前,钢笔在桌面轻点两下,投影切换至一段动态推演视频。画面中,冷却通道在近光速环境下产生时空褶皱,热量并非被“散发”,而是沿曲率路径导引至虚空间隙,实现表观上的热熵逆流。
“这不是违背物理定律。”她语调平稳,“而是证明我们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当飞行速度突破五马赫,传统散热逻辑必须让位于空间拓扑调控。”
她说完,转身看向张建军。
张建军解下左胸三枚勋章,依次叠放于芯片盒上方。金属碰撞声沉稳有力,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历史的节点上。
评审团陷入沉默。投票系统启动,光标在“通过”与“驳回”间停滞超过四十秒。
就在此时,认证主机突然发出提示音:【请求输入文明代表性能量频率,用于激活星际航空公约认证层级】。
操作员面露难色:“数据库无匹配项,若无法提供,仅可授予常规五星认证。”
陈御风闭眼。
意识沉入系统深处,回溯龙骨合金超限激活瞬间的数据记录。那一晚,熔炉内金属自发光频谱峰值为47.2太赫兹,波形呈现非周期性震荡,却带有明显的人类意志编码特征——那是无数次失败试飞、反复修正参数、执念灌注材料所形成的独特共振。
他命名为“星辰之脉·华夏01”。
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上传频谱数据包。
主机接收后静默三秒。
随即,金色文字浮现:【识别成功。启用《星际航空公约》第1条。认证等级提升至“星印”级。】
整个大厅气压骤变。
中央区域空气开始扭曲,重力场发生偏移。芯片盒缓缓离地悬浮,旋转至水平姿态。众人身体失衡,脚步微晃,唯有陈御风稳住重心,左手轻推盒体,使其保持匀速转动。
沈昭华抬手,摘下右耳垂的钻石飞机耳钉。她没有迟疑,走向认证台接口槽,将耳钉嵌入其中。金属触点闭合瞬间,一道细密电流沿着导轨蔓延至穹顶。
张建军深吸一口气,双手托起勋章阵列,单膝微屈,随后缓缓抬起手臂,朝着悬浮的芯片盒正面按去。
三者动作同步完成。
天顶裂开八道缝隙,银蓝色光柱倾泻而下,交汇于芯片盒中心。光流凝聚成徽记——八芒星环绕齿轮,中央镌刻“cYF-05”字样,边缘浮现出微弱的龙形纹路。
【星印认证完成】
【技术主权登记:华夏】
【适配场景开放:近星作业|高维导航|曲率预载准备】
光柱不散,徽记悬停。
陈御风仍维持右手接入状态,掌心与端口之间有细微电弧跳跃。他能感知到深空轨道上的未知飞行器并未远离,其引擎频谱仍在微弱波动,与龙骨合金的晶格振动形成低频耦合。
但他未动。
沈昭华收回视线,耳垂只剩空荡的穿孔。她站定原位,双手交叠置于腹前,目光落在仍在运转的认证主机上。
张建军佩戴勋章归位,肃立如初。他的影子被光柱拉长,投射在地面的航图之上,恰好覆盖东海航线终点。
大厅内所有屏幕同步刷新,显示同一行字:
【cYF-05正式纳入国际航协最高技术标准库,编号IAA-S1】
一名工作人员试图靠近调整设备角度,刚迈出一步,脚下金属板突然轻微凹陷,仿佛承受了额外质量。他低头查看,发现自己的鞋底竟吸附了一层极薄的磁化尘埃——来自光柱降临时携带的未知粒子沉积。
陈御风终于开口,声音低而清晰:“保持当前系统连接,禁止任何人关闭主机。”
沈昭华点头,手指已在平板上调出远程控制界面。
张建军注视着悬浮的星印徽记,忽然察觉其内部结构并非静态。八芒星的每一角都在极其缓慢地旋转,方向各不相同,且转速呈现斐波那契数列规律。
他想提醒,但还未出声。
认证台下方传来一声极轻的“咔”。
那是接口锁扣自动闭合的声音。
新的指令正在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