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管理层纷纷掏出本子记录。
此时,两家建设公司即将合并。鲁班地产正式纳入和记黄埔旗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虽然公司名称不变,但背后的大老板已经换成了和记黄埔。秦迪也不再直接插手鲁班的日常运营。
其实变化不大。
毕竟秦迪本就是和记黄埔的董事长。未来他还打算将公司私有化,彻底退市。
看到大家态度端正,秦迪心中满意。虽说有些形式主义,但能落实就行。
在欧美地区,安全管理早已形成制度。
而亚洲这边,包括岛内,对于施工安全普遍不够重视。
往往只有出了事故,才会亡羊补牢。
秦迪想做的,就是把上一世的经验带过来,推动改变。
他又在工地待了一阵,才离开现场。
这是他今天的第一项任务,视察工地。枯燥但重要,是大人物日常的一部分。
目前,和记黄埔的整合工作基本完成。
原来的祈德家族和汇丰派出的管理人员,都已退出。
公司内部调整、业务整合也已接近尾声。
秦迪觉得,是时候正式掌控这家港岛巨无霸企业了。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接管之后要推进的几项关键计划。
第一步,就是完成这家公司的私有化。即使无法彻底私有化,也必须确保自己的持股比例超过80%。
他目前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已经达到了58%。
按照欧美或是港岛商人的通常做法,这个比例其实已经偏高。一般来说,他们控制一家公司,持股比例往往控制在法律规定强制全面收购的门槛之下。
以港岛为例,通常就是49%。但秦迪显然不会走寻常路。
因为他打算将和记黄埔从股市中摘牌,随后整合资源,重新包装上市。所以,他不会满足于常规的控股权,而是要持续增强对公司的掌控力度。
毕竟,他计划将和记黄埔打造成未来自己实业布局中的核心平台,绝不允许它脱离自己的掌控。
由于他的强势介入,目前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和记黄埔的股票。
这家公司的股票,在港岛市场炙手可热,甚至比汇丰银行还要抢手。
市值方面,也从他最初入主时的约30亿港币,一路攀升到如今的75亿港币。
港岛街头巷尾都在传,秦大亨是财神爷下凡,凡是投资他旗下企业的,都不会吃亏。
他名下的大部分公司,几乎都被他私有化退市了。
除了福德证券的证券基金外,其他公司的股份,外界根本买不到。
这样一来,和记黄埔就成为秦大亨旗下唯一还在上市的实体,自然成为港岛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股价持续攀升,短短两个月翻了一倍多。
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75亿港币恐怕还远不是终点。
大家普遍惜售,市场流通的股份极其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迪想进一步增持,甚至推动私有化,显然已无法通过二级市场来完成。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
此前他在鳄鱼恤时就曾使用过的手段:融资扩股,稀释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
不过,和记黄埔的体量远非鳄鱼恤可比。
它的股东数量众多,结构复杂。
要在这类企业中完成股权稀释,并同时提升自己的控制权,所需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不少现有股东实力雄厚,绝非等闲之辈。
比如祈德家族,目前仍持有18%股份;
汇丰银行在出让25%股份之后,手上还保留着7%;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富豪和财团,各自握有一定比例。
面对这样的股东阵容,秦迪如果真要注资扩股,这些股东大概率也会选择跟进融资。
他们本身就不缺钱。
再加上,对秦迪的能力,大家都很信服,也愿意跟着他一起扩大财富版图。
这样一来,和记黄埔手头的现金自然就多了起来。
因为不断有资金跟投进来,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没发生太大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秦迪想要提高自己在和记黄埔的持股比例,光靠直接投钱,已经不像当年操作鳄鱼恤那样简单有效了。
更何况,和记黄埔体量太大,影响太广。他也没法像以前那样玩些边缘操作。
汇丰那边就先不说,光是港府,大概率也不会允许他在这样一家关系到港岛民生的企业里搞太多花样。
那怎么办?
那就只能换个思路——合并重组!
秦迪的计划,是把自己手里的优质资产,逐步地与和记黄埔进行整合重组。
这种操作形式上也像注资,但区别在于,其他股东没法跟着投钱。
因为他们手里根本没有这些资产的股份。
秦迪选的这些企业,都是市场公认的优质资产。
把这些公司并入和记黄埔,等于在提升整体实力,其他股东就算有意见,也没法反对,因为完全合法。
比如鲁班房地产,它的前身是青州英泥公司,在港岛拥有大量优质土地资源,几乎是所有地产商眼中的香饽饽。
一旦它与和记黄埔合并,足以让和记黄埔在地产领域挑战怡和置地的龙头地位。
合并之后,其实就等于秦迪向和记黄埔注入了几亿港币的资产,而其他股东又没得跟。
这样一来,他的持股比例自然就上去了。
合并一旦完成,股价势必大涨,市值也会飙升,这样的局面,谁又能反对?
“鲁班房地产、金东超市和晨星电风扇,这三家公司,将率先启动与和记黄埔的合并程序。”
和记大厦顶层的大会议室里。
秦迪召开了股东大会。
各路股东代表悉数到场。
秦迪开门见山,直接亮明态度。
“这三家公司合并完成后,怡和机械集团和怡和汽车集团的合并工作也会立刻跟进。”
“现在开始投票。我以58%的投票权,对这两项合并案投赞成票。”
众人面面相觑。
心里想的大概是——您怎么想就怎么做吧,我们这点股份,也拦不住。
一名小股东叹了口气说:“秦生,您又何必这么做?别人都是想着怎么让公司上市,您倒好,一心要把上市公司变成私人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