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沈棠课题组在新型材料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上级决定对课题组进行表彰。
一场小范围但规格很高的表彰会在研究院礼堂举行。
沈棠作为项目负责人,上台接受了奖状和奖金。
她穿着整洁的工装,发言简洁而谦逊,将功劳归于集体,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台下,前来观礼的陆铮看着台上自信从容的妻子,
眼中充满了骄傲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荣誉的背后,是更大的责任和风险。
他知道,这份表彰,也意味着沈棠和她的成果,将更加引人注目,包括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表彰会结束后,研究院举行了简单的茶话会。
周晓芸事件似乎已经过去,气氛轻松融洽。
但沈棠在与人交谈时,依然能敏锐地感觉到一些若有若无的、带着审视意味的目光。
她清楚,内部的隐患或许暂时清除,但外部的威胁从未远离。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傍晚,沈棠和陆铮推着自行车,
并肩走在回小院的林荫道上。
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辛苦了。”
陆铮轻声说。
“还好。”
沈棠笑了笑,抬头望向远处暮色中苍茫的山峦,
“就是不知道,那只‘幻影’,下次会从哪里冒出来。”
陆铮握紧车把,
目光坚定:“不管他从哪里来,我们都会做好准备。这一次,绝不会再让他得逞。”
夜色渐浓,大院灯火次第亮起,温暖而安宁。
***
表彰会的热度渐渐散去,研究院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但沈棠的心境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周晓芸的供述、后山惊心动魄的追捕、以及“幻影”组织如芒在背的威胁,
让她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在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或许还不足以形成足够的威慑,
来保护这片土地和身边的人。
她脑海中那些来自末世的、关于更高效、更精准的武器设计与制造的知识,
开始不受控制地翻涌起来。
她想起末世废墟中,
那些简陋却致命的改装武器,
如何在绝境中给予人们一线生机;
想起某些势力掌握的、远超时代的单兵装备,
如何改变小规模冲突的格局。
这些记忆碎片,结合她如今对材料性能和工艺的深刻理解,
逐渐汇聚成一些模糊却极具潜力的构想。
她没有声张,甚至没有告诉陆铮。
在一个周末,窗外天色渐暗,
已是下班时分,同事们陆续收拾东西离开,互相道别的声音渐次远去。
沈棠却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没有动。
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封面印着“保密”红字的笔记本,
手里拿着一支hb铅笔,笔尖在纸面上无意识地轻轻点着。
脑海中,周晓芸事件带来的震动、后山追捕的枪声、以及“幻影”组织如影随形的威胁,
与末世记忆中那些关于武器设计的碎片知识不断碰撞、交织。
她不是武器专家,
但她深刻理解材料、能量与结构。
她知道,有时候,一点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武器的效能产生质的飞跃。
这种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星火,在她心底悄然点燃。
犹豫片刻,她环顾四周,确认无人。
然后翻到笔记本崭新的一页,铅笔尖落下。
她没有画任何具体的武器形状,而是先勾勒出几个抽象的力学模型和能量释放示意图。
线条简洁,甚至有些潦草,像是在推演某个核心原理——比如,如何让爆炸产生的能量更集中地向前方释放,而不是向四周扩散。
她在旁边写下几个关键参数的计算公式,又蹙眉划掉,重新演算。
这最初的草图,与其说是设计图,不如说是一页思绪纷乱的演算草稿,充满了问号和待验证的假设。
“沈工,还没走啊?”
实验室管理员老陈头探进头来,手里拿着钥匙串,准备锁门。
沈棠下意识地合上笔记本,平静地笑了笑:
“马上就走,陈师傅,我收拾一下。”
“哎,好,别太累着。”
老陈头关切地说了一句,便叮叮当当地去锁其他门了。
沈棠轻轻吐了口气。
她知道,
这条路一旦开始,就不能回头,也必须万分谨慎。
她将笔记本锁进抽屉,起身离开。
走廊里空荡荡的,她的脚步声回响着,心中却已埋下了一颗种子。
几天后,课题组例行讨论会上,
大家正在为新材料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应用上遇到的一个韧性瓶颈问题争论不休。
年轻的工程师小王提出尝试一种新的热处理工艺,
但老成持重的张工认为风险太大,容易导致材料内部缺陷。
沈棠听着大家的讨论,脑海中却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她拿起粉笔,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应力分布图。
“张工,小王,你们看,”
她指着图说,
“如果我们不把目光局限在整体韧性提升上,
而是尝试在材料内部,
通过特殊的复合结构或者梯度设计,
人为制造一些可控的、能够引导和吸收冲击能量的‘薄弱点’或‘能量耗散层’呢?
就像……就像河流遇到礁石,虽然局部湍急,但整体动能反而得到了缓冲和疏导。”
这个比喻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
这思路有些另类,甚至有些颠覆常规。
小王眼睛一亮:“沈工,您的意思是,不追求绝对的‘强’,而是追求智能的‘韧’?
让材料在受到冲击时,
能够‘主动’地把破坏能量引导到预设的安全路径上消耗掉?”
张工皱紧眉头,
沉吟道:“想法很大胆……但这需要对材料微观结构的控制达到极其精妙的程度,工艺上实现起来太难了。”
另外几位工程师也加入了讨论,有的觉得异想天开,有的则认为值得尝试。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沈棠没有坚持,
只是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她清楚,这个源于武器防护的“牺牲单元”和“能量引导”思路,
虽然最初是为了防御,但其原理逆向运用,同样可以服务于攻击效能的最大化。
这次讨论,看似与武器设计无关,
却为她后续的构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铺垫和团队思想准备。
她悄悄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心中默默评估着未来可能的核心团队成员。
又是一个深夜。
小院早已寂静,
钱教授和赵教授屋里的灯都熄了,
只有苏老爷子屋还亮着微光,隐约传来收音机里沙哑的京剧唱腔。
沈棠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温暖的光晕。
陆铮还在师部值班未归。
她再次拿出那本保密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
经过前期的思考和那次课题组讨论的启发,她的思路清晰了许多。
这一次,她开始绘制稍微具体一些的原理性草图。
她画了一个长圆筒状的基本外形,然后在内部仔细勾勒出药室、燃烧室、喷管等关键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大致结构关系。
她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推进剂的燃烧效率和弹头的飞行稳定性。
她借鉴了之前新材料研究中关于高比强度复合材料和耐高温陶瓷涂层的成果,
在草图旁边标注了可能应用的材料选项。
她画得很慢,
不时停下来查阅手边的几本公开出版的《火箭原理》、《内弹道学》基础教材,确保自己的构思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原理之上,
没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认知框架。
偶尔,她会因为某个细节的计算卡壳而蹙眉沉思,
用铅笔尾端轻轻敲着额头;
偶尔,又会因为想到一个巧妙的连接结构而眼睛微亮,
迅速在草图上修改添加。
直到窗外传来隐约的鸡鸣,
她才惊觉天色已微亮。
看着眼前这张布满线条、标注和计算公式的草图,
虽然还远非成熟的设计,但基本的构架和核心思路已经跃然纸上。
她小心地合上笔记本,藏好。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路,但她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