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一年,津门卫的深秋总裹着化不开的雾。南门外有条没人敢走的斜街,街口两株老槐树的枝桠歪扭着伸向天,树皮上的纹路像极了人哭皱的脸,本地人都叫它“鬼街”。
说是街,其实就剩七八间塌了半边的青砖房,最里头那间挂着块褪色的“福昌当铺”招牌,木框子上还留着半截麻绳——十年前,当铺掌柜就是在这儿吊了脖子。打那以后,每到亥时,鬼街就会飘出一股甜腻的糖炒栗子香,还伴着女人的笑声,有人说那是掌柜的小妾在找她丢的孩子,也有人说,是当年死在街里的流民,舍不得走。
巡捕房的老周头是个不信邪的。他在津门当差三十年,什么凶宅破庙都闯过,唯独这鬼街,连老油条们都绕着走。那天值夜,老周头揣着个酒壶,刚走到鬼街街口,就听见里头传来“哗啦哗啦”的算盘声。他心里犯嘀咕,这荒街哪来的算盘响?借着路灯昏黄的光往里瞅,竟看见“福昌当铺”的窗户里亮着灯,橘色的光透过破纸糊的窗棂,在地上投出个摇着算盘的人影。
“谁在里头装神弄鬼?”老周头把枪拔出来,一步步挪到当铺门口。门是虚掩着的,推开门的瞬间,一股寒气扑面而来,里头的灯突然灭了,算盘声也停了。他摸出火柴划亮,照亮了柜台后的木椅——椅子上放着个青花瓷碗,碗里盛着半碗栗子,还冒着热气。
“周爷,尝尝?”一个娇滴滴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老周头猛地抬头,只见房梁上挂着个穿蓝布旗袍的女人,头发垂到胸前,脸白得像纸,嘴角却咧着笑。他吓得手一抖,火柴掉在地上,等再划亮时,房梁上空空如也,只有那碗栗子还在柜台上,热气慢慢散在冷空气中。
第二天,老周头把这事告诉了巡捕房的弟兄,没人信他。直到三天后,住在鬼街附近的张屠户失踪了。张屠户是个粗人,前一天晚上还跟人打赌,说要去鬼街拿块当铺的木牌子回来,结果当晚就没了踪影。他老婆报了案,老周头带着两个后生去鬼街搜,在当铺后院的枯井里,发现了张屠户的棉袄,棉袄上沾着几根女人的头发,还有一股淡淡的栗子香。
“这街是真邪门。”跟老周头一起去的后生小李,吓得声音都发颤,“我姥姥说,民国十年那会儿,鬼街闹过瘟疫,死了二十多个人,尸体都扔在那口枯井里,后来就总有人看见黑影在街里飘。”
老周头没说话,他蹲在枯井边,看着井底黑漆漆的水面,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的事。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跟着爹来津门,路过鬼街时,爹总把他的眼睛捂住,说“别瞅,瞅了会被勾走魂”。当时他不懂,现在才明白,这鬼街的邪性,早有来头。
没过多久,鬼街又出了事。一个外地来的货郎,夜里迷了路,误闯了鬼街,第二天被人发现躺在当铺门口,嘴里塞着颗栗子,人已经没气了,脸上却带着笑,像是看见了什么高兴的事。
这下,津门卫的人都慌了,都说鬼街的“鬼”开始害人了。巡捕房的刘探长没办法,只好去请城里的“陈半仙”。陈半仙是个瞎眼的老头,住在城隍庙后头,据说能通阴阳。刘探长把事情一说,陈半仙摸了摸手里的罗盘,叹了口气:“那不是鬼,是‘执念’。当年福昌当铺的小妾,叫素娘,是个苦命人,她男人死后,她带着孩子在当铺里过活,后来闹瘟疫,孩子没了,她也投了井。可她心里记挂着孩子,总想着给孩子炒栗子吃,这执念留在街里,就成了‘街灵’。”
“那怎么才能让她走?”刘探长急着问。
“得找到她的孩子。”陈半仙说,“素娘的孩子当年没埋,就藏在当铺的柜台下头,你把孩子的骨头挖出来,好好葬了,再给素娘烧点纸钱,她的执念散了,街就太平了。”
刘探长半信半疑,可眼下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带着老周头和几个后生,再一次去了鬼街。他们撬开当铺的柜台,往下挖了三尺,果然挖出了一具小小的骸骨,骸骨旁边,还放着个布做的老虎玩偶,已经烂得不成样子。
就在他们把骸骨装起来的时候,突然听见街口传来女人的哭声,那哭声越来越近,带着说不出的委屈。老周头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蓝布旗袍的女人站在门口,正是他上次看见的那个。这一次,女人的脸不再是惨白的,而是带着泪痕,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具骸骨。
“素娘,我们把孩子给你带来了,你别再害人了。”刘探长壮着胆子说。
女人没说话,只是慢慢走过来,伸出手,像是要摸那骸骨,可手却穿过了骨头,什么也没碰到。她愣了愣,突然哭了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呜咽,慢慢消失在空气里。那股甜腻的栗子香,也跟着散了。
当天下午,刘探长让人把孩子的骸骨埋在了城外的乱葬岗,还烧了很多纸钱和纸做的栗子。从那以后,鬼街再也没出过怪事,亥时不会再亮灯,也不会有女人的笑声,只有那两株老槐树,还在街口歪歪扭扭地长着。
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三年后的一个冬天,老周头退休了,他搬到了鬼街附近的小巷里住。有天晚上,他又听见了算盘声,这次他没害怕,而是拿着个酒壶,走到了当铺门口。门还是虚掩着的,他推开门,看见柜台后坐着个穿蓝布旗袍的女人,正在给一个小孩剥栗子,小孩的手里,拿着个布老虎玩偶。
“周爷,进来坐。”女人抬头,对着他笑,这次的笑,没有丝毫诡异,反而很温柔。
老周头愣了愣,走了进去,坐在柜台前。女人给他倒了杯茶,茶是温的,带着栗子的甜香。“谢谢您,当年帮我找到了孩子。”她说,“我和孩子在这儿住了三年,今天要走了,来跟您道个别。”
老周头看着她,又看了看那个小孩,小孩正对着他笑,露出两颗小小的门牙。“你们要去哪?”他问。
“去该去的地方。”女人说,“执念散了,就该走了。以后这街,不会再闹‘鬼’了。”
说完,女人和孩子慢慢变得透明,最后消失了。当铺里的灯灭了,算盘声也停了,只有那杯温茶,还在柜台上冒着热气。
第二天一早,老周头去了当铺,里面空荡荡的,没有柜台,也没有木椅,只有满地的灰尘。他摸了摸柜台原来的位置,还能感觉到一丝温度,像是有人刚在这儿坐过。
后来,津门卫开始拆老房子,准备修新路,有人提议把鬼街也拆了。老周头听说了,拄着拐杖去拦着,说“这街有灵,不能拆”。没人信他,可奇怪的是,每次施工队的人一靠近鬼街,机器就会坏,要么就是工人突然生病,没办法,只好把鬼街留了下来。
再后来,老周头死了,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个布老虎玩偶,是他自己用碎布缝的。街坊们把他埋在了城外的乱葬岗,离素娘孩子的坟不远。
如今的鬼街,还是那七八间塌了半边的青砖房,街口的老槐树长得更粗了,枝桠还是歪扭着伸向天。偶尔有胆大的年轻人,夜里会去鬼街探险,可什么也没看见,只闻到一股淡淡的栗子香,像是有人在远处炒栗子。
有老人说,每到清明,要是运气好,能在鬼街看见两个影子,一个穿蓝布旗袍的女人,牵着个小孩,在街里慢慢走,小孩手里拿着个布老虎玩偶,女人手里,提着个装栗子的篮子,走几步,就给小孩剥一颗栗子,笑声顺着风飘出来,甜得像蜜。
也有人说,那是老周头在陪着他们。他当了一辈子巡捕,护了津门卫一辈子,死后,还在护着这条有灵的街,护着那些放不下的执念,护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柔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