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李家坳的土路上。
村头的老槐树下,六七个五六岁的娃娃正撅着屁股弹玻璃珠,用树枝挖“地道”。
狗蛋刚赢了一颗花芯玻璃球,正美滋滋地对着太阳瞧,忽然听到了不同于村里手扶拖拉机的引擎声。
“有车!”狗蛋一个激灵,踮起脚往村口土路尽头望。
其他孩子也呼啦一下围过来。只见两辆绿色的吉普车,卷着黄色的尘土,正朝着村子稳稳驶来。
“是汽车!大汽车!”
“没见过!快去看!”
“快去告诉队长!”
孩子们也顾不上弹珠和“地道”了,如同受惊的麻雀,又像一股欢快的小旋风,赤着脚丫子,“噔噔噔”地就往大队部跑,边跑边扯着嗓子喊:
“队长!支书!来汽车啦!”
“大汽车!两辆!”
“到村口了!”
稚嫩的呼喊声打破了晌午的宁静,也惊动了正在大队部核算工分的王振山和周建党。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和期待。
“来了!肯定是秋萍回来了!”王振山把算盘一推,激动地站起身就往外走。周建党也赶紧跟上,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喜色。
几乎是同时,李满仓也从自家院子走了出来,显然也听到了动静。三人汇合,快步走向村口。
他们刚到村口,那两辆吉普车也恰好停下。
前面一辆车的副驾驶门打开,胡秋萍利落地跳了下来,笑容明媚地朝他们挥手。
后面那辆车门打开,下来了三位戴着眼镜、气质斯文却又不失干练的中年人,他们提着一些看起来就很精密的仪器箱子和帆布包。
“秋萍同志,一路辛苦了!”王振山热情地握手,目光却忍不住往车后备箱瞟。
胡秋萍心领神会,笑着介绍身后三位专家给众人认识,然后拍了拍第一辆吉普车的后备箱:“王队长,周支书,满仓叔,种子都在这里,七百斤,一斤不少。”
王振山和周建党一听,心里那块最大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激动得连连道谢。
连忙招呼闻讯赶来的赵卫国、王铁锤等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将一袋袋用专用布袋包装、贴着标签的参种从车上卸下来。
三位省农科院的专家,土壤与分析研究室的张工,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的刘工,种子检验与繁育研究室的陈工,没有过多寒暄,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那片已然脱胎换骨的北坡。
“各位专家,咱们先去参田看看?”李满仓适时提议。
“好!正有此意!”三位专家异口同声,显然迫不及待。
一行人立刻簇拥着专家们上了北坡。
当那片依着山势开垦、层层叠叠、规模达一百三十多亩的参田全景展现在眼前时,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三位专家还是忍不住发出了低声的惊叹。
土壤专家张工快步走到田边,蹲下身,几乎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抓起一把黑土,在指间细细捻磨,又凑近深深一嗅:“这土……腐殖质含量极高,结构松软,手感润而不黏,好土!真是好土!”
栽培专家刘工的目光如炬,掠过整齐的参床、标准的间距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连连点头:“这田做得很好!坡度、朝向、排水都考虑得很周到,绝非一日之功。老乡们,你们下了大力气啊!”
种子专家陈工更关注细节,他沿着田埂深入,检查土壤的均匀度和周边环境,记录着数据,眼中满是赞赏。
随后,三位专家打开了随身携带的仪器箱,开始了严谨的现场检测。
张工和刘工在不同区域、不同深度取样,用速测盒和试纸分析着土壤的酸碱度和基础肥力。
陈工则记录着光照、风速、湿度等环境参数。
他们的操作专业而专注,让周围包括王振山、周建党在内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心中交织着紧张与期盼。
李满仓站在一旁,神情相对平静。他对这片倾注了全村心血、并且暗中用灵泉水滋养过的土地,有着充足的信心。
紧张的检测持续了大半天。当夕阳开始给山峦镶上金边时,三位专家汇总了初步结果。
张工拿着记录本,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面向所有翘首以盼的社员,声音洪亮地宣布:“
经过我们初步检测,这片参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远超预期,酸碱度完美适合园参生长,不同区域土壤条件均匀性极佳!
可以说,这片参田的立地条件,是我们目前见过的、最适合进行规模化园参种植的基地之一!”
刘工紧接着肯定道:“整地水平非常高,环境条件优越!”
陈工笑着总结:“基础打得非常牢固,只要后续管理跟上,丰收在望!”
权威的肯定如同点燃了爆竹的引信,瞬间引爆了北坡上所有人的情绪!
“成了!专家说咱们的地是最好的!”
“能种成!一定能种成!”
“哈哈哈!咱们的心血没白费!”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笑声、掌声响彻山坳。
社员们激动地互相拥抱、拍打,许多老把式看着这片自己一镐一锹开出来的土地,眼眶湿润,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
所有的辛劳,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高的回报和认可。
王振山和周建党激动得满脸通红,紧紧握着几位专家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专家们也被这淳朴而炽热的喜悦深深打动。
栽培专家刘工笑着示意大家安静,高声说道:“乡亲们,地是好地,种是好种!根据本地气候,我们建议,最佳的播种时间,定在秋收之后,土壤上冻之前!
大家再加把劲,先把粮食颗粒归仓,然后,咱们一起把这金种子,播下去!”
“好!听专家的!”山呼海啸般的回应,展现了李家坳社员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信心。
当晚,生产队办公室前的空地上摆开了丰盛的宴席,闷河鱼、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几道大菜,为几位专家接风洗尘。
欢声笑语伴随着饭菜的香气,在秋夜的星空中飘荡。
李满仓陪着几位专家,细致地请教着播种密度、覆土厚度、越冬防寒等具体技术细节。
专家们见他理解力强,问题切中要害,讲解得也格外投入。
胡秋萍看着眼前这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场面,看着与专家侃侃而谈的李满仓,唇角弯起了欣慰的弧度。
她知道,李家坳这艘航船,已经找到了通往富裕彼岸的正确航道。
金种已至,只待秋收落镰时,便是希望入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