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进入了长白山一年中雨水最丰沛的时节。
闷热的午后,伴随着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阵雨,雨水冲刷着山峦,滋润着万物。
雨后天晴,山林间雾气氤氲,空气清新得带着甜味,正是各种野生菌类疯狂生长的最佳时机。
连日来的几场大雨,让李家坳后面的群山仿佛披上了一层更加浓郁的绿装。
村里有经验的老人都在念叨:“这雨下得透,山里的狗子该冒头了。”
这天清晨,又是一个雨后天晴的好天气。
李满仓看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和翠绿的山林,心中一动,对正在院子里喂鸡的王秀芹说:“嫂子,今天没啥要紧活计,我看山里的蘑菇该长起来了,咱带上孩子们,上山采蘑菇去?晚上弄个小鸡炖蘑菇。”
王秀芹一听,脸上立刻笑开了花:“好啊!正好这两天菌房里活儿不紧,让孩子们也出去撒撒欢!”
她转头就朝屋里喊:“春梅!夏竹!秋菊!冬兰!铁柱、铁蛋、铁牛、娟子!都快出来,你叔(爹)说要带咱们上山采蘑菇啦!”
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就连平日里比较沉静的春梅和已经算半个劳力的铁柱,脸上也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上山采蘑菇,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既是劳动,更是充满乐趣的探险。
一家人迅速行动起来。
李满仓和李满屯找出家里所有的背篓和布口袋。
王秀芹和春梅给每个人都戴上了防刮的袖套和帽子,准备了饮水和干粮。
夏竹领着秋菊、冬兰检查大家的鞋子,确保不会打滑。
火云似乎也明白要进山了,兴奋地在众人脚边转来转去,尾巴摇得像风车。
“都听好了,”出发前,李满仓站在院门口,如同一个指挥官,“进了山,不许乱跑,必须跟着大人。不认识、颜色太鲜艳的蘑菇不准采,听到没有?”
“听到啦!”孩子们异口同声,声音响亮。
“好,出发!”
李满仓和李满屯打头,王秀芹压阵,中间是叽叽喳喳、兴奋不已的孩子们,火云在前面欢快地引路,一支充满欢声笑语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后山进发。
雨后的山林,地面有些湿滑,但空气格外清新。
没走多远,眼尖的冬兰就第一个有了发现:“呀!这里有蘑菇!”
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采下一朵灰褐色、伞盖还未完全张开的榛蘑,像捧着宝贝一样放进自己的小篮子里。
“我这边也有!”秋菊也在不远处喊道,她发现的是一小丛橙黄色的榆黄蘑,颜色鲜亮,十分惹人喜爱。
很快,大家都陆续有了收获。
铁柱和铁蛋专往灌木丛深处钻,找到了不少肉厚肥嫩的大腿蘑(牛肝菌的一种)。
春梅和夏竹心思细腻,在倒伏的朽木旁发现了一片黑亮的小木耳和珍贵的猴头菇。
就连年纪最小的铁牛和娟子,也在大人的指点下,采到了不少可以食用的扫帚蘑。
李满仓则凭借着猎人的敏锐和经验,找到了一处生长着大量顶级黄泥团的宝地,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布口袋。
火云也不甘寂寞,它似乎对某种特殊的气味很敏感,不时用爪子刨开松软的落叶,露出下面隐藏的蘑菇,引得孩子们一阵惊喜的欢呼。
林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孩子们互相炫耀着自己的收获,辨认着不同种类的蘑菇,遇到不认识的,就大声询问李满仓或李满屯。
李满仓耐心地讲解着哪种蘑菇鲜美,哪种有毒不能碰,哪种需要特殊的烹饪方法。
这不仅仅是一次采集,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快到中午时,大家找了一处开阔的坡地休息,拿出带来的贴饼子和咸菜,就着山泉水简单吃了一顿午饭。
看着身边好几个装满各种蘑菇的背篓和口袋,每个人都成就感满满。
午后,大家心满意足地开始下山。回到家里,院子几乎被蘑菇堆满了。
一家人又忙碌起来,围坐在一起,分工合作,清理蘑菇上的泥土和枯叶,按照种类和品相分门别类。
最好的黄泥团、猴头菇和部分榛蘑准备晚上炖鸡,其他的则摊开在席子上晾晒,准备做成干蘑菇储存。
王秀芹亲自下厨,宰了一只自家养的肥嫩小公鸡。
大铁锅里,金黄的鸡肉块在滚油里翻炒,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加入泡发好的顶级榛蘑、黄泥团和猴头菇,注入山泉水,撒上姜片、粗盐,盖上锅盖,用柴火慢炖。
随着时间推移,一股难以形容的、混合着鸡肉醇厚和山菌极致鲜美的浓郁香气,从锅盖边缘袅袅溢出,弥漫了整个院子,引得人食指大动。
傍晚时分,一大盆热气腾腾、汤汁金黄浓郁、鸡肉酥烂、蘑菇吸饱了汤汁鲜美无比的小鸡炖蘑菇端上了炕桌。
旁边还配着几个清炒的时蔬,一盆可口的酸菜粉丝汤和金黄的大贴饼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顿来自大自然馈赠和全家人劳动成果的丰盛晚餐。
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连连称赞:“太好吃了!比肉还香!”
李满仓和李满屯喝着自家酿的野葡萄酒,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李孙氏看着儿孙们吃得香甜,眼里满是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