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西走,街道越显破败,行人稀少。
废弃的老粮站高大的苏式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围墙倒塌了大半,院子里杂草丛生。
凛冽的寒风中,这片区域显得格外荒凉和阴森。
李满仓将爬犁停在远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自己则借助地形和建筑物的掩护,悄无声息地靠近。
他像一头狩猎的豹子,敏锐地观察着四周。
很快,他发现在老粮站后院,有几间相对完整的平房,烟囱里竟然冒着淡淡的炊烟!院门口的地面上,有杂乱的车辙印和脚印,显然经常有人活动。
他潜伏在一个断墙后,屏息凝神,仔细倾听。
风中隐约传来男人的笑骂声和划拳声,似乎人还不少。
他没有靠太近,但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就是王起龙团伙的一个窝点!
仇人就在眼前!一股热血涌上头顶,李满仓的拳头瞬间握紧,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前世女儿惨死的画面再次浮现,强烈的恨意几乎让他失控。
但他很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冲动是魔鬼。
对方有十几个人,大白天杀过去,他们一哄而散,还不好追。
必须从长计议,等待最佳时机,要么不动,动则必须一击致命,连根拔起!
他强压下沸腾的杀意,又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可能的进出路线,以及对方的活动规律(似乎白天大多在睡觉或聚集),直到天色渐晚,才悄无声息地退走。
回程的路上,李满仓的心情异常沉重。王起龙这伙人就是祸害,还是早点把他们收了吧。
腊月的寒风卷着雪沫,扑打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
李满仓揣着怀里那张盖着红戳的采购单和崭新的工作证,赶着空爬犁回到了李家坳。
虽然这次没带回实质的东西,但他心里却比任何一次都充实。
那张由县钢铁厂出具的采购单,在他手里仿佛有千斤重。
上面清晰地列着各类山货的品名和厂里的结算价:
野猪肉(去皮去骨)每斤一元二角,
狍子肉每斤一元五角,
野山羊每斤一元八角,
山鸡、野兔按只算,分别是八角和一块二,
……此外,还有各类干蘑菇、木耳、榛子、松子等土特产的价格。
单子后面附注着一行小字:此价为厂内结算价,采购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社员协商收购。
这意味着,李满仓有了一个官方认可的“中间商”身份。
他可以用低于厂价、但高于公社收购站的价格从村民或猎户手中收货,其中的差价就是他的合法利润。
更重要的是,这个身份给了他极大的行动自由和便利,开介绍信、往返城乡都名正言顺。
刚进院子,李满屯和王秀芹就迎了上来,帮李满仓把爬犁放到原处。
“满仓,回来啦!咋样?事办妥了吗?”。
李满仓嘴角一笑,从包里拿出一叠钱,300多块,其他的钱,不好交代,就放进空间里了。
然后把那张硬壳的工作证掏出来,递到大哥手里。
“这是啥?”李满屯小心翼翼地接过,翻开看着里面的照片(上次办持枪证的时候照的)、名字和鲜红的公章,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王秀芹不识字,但也凑过来摸着那硬壳和红印,。
“这……这是工作证?”李满屯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嗯,临时工。”李满仓点点头,“主要是方便给厂里跑山货。”他接着把采购单也拿出来,指给大哥看上面的价格。
当看清那些比公社收购站高出近一半的结算价时,李满屯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这野猪肉厂里给一块二?公社站才八毛啊!”
“哥,嫂子,你们看,”
李满仓压低声音,解释道,“厂里给的是这个价。
我下去收,肯定不能按这个价收,得给乡亲们留点实惠,我也得有点赚头。
比如野猪肉,公社站八毛,我出九毛五或者一块,比站里高,乡亲们肯定乐意卖给我。
这样我交到厂里,刨去成本,每斤还能落个两三角钱。关键是,有这个单子和工作证,我收东西名正言顺!”
李满屯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激动得直拍大腿:“高!实在是高!满仓,你这脑子是咋长的!
这下好了,咱不用自己偷偷摸摸去黑市,就能正大光明地做买卖了!”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条稳妥的财路在眼前展开。
“这事先别声张具体价格,”李满仓叮嘱道,“咱自己知道就行。对外,就说厂里派的任务,价格比收购站优惠点。明天我先去趟靠山屯,找赵大虎他们。”
晚上,兄弟俩在灯下仔细商量。李满屯提议:“满仓,厂里这单子是结算价,咱自己收,得有个明白账。你不如自己再写一张收购价目单,心里有数,跟别人谈也好说。”
李满仓觉得有理,便找来纸笔,凭着记忆和估算,写下了一份简单的收购价目:
李满仓(县钢铁厂采购员)收购山货价目(暂定)
· 野猪肉(去皮去骨,品质好):每斤 九毛五分 至 一元
· 狍子肉:每斤 一元二角
· 野山羊肉:每斤 一元四角
· 山鸡(肥):每只 七角
· 野兔(肥):每只 一元
· 干蘑菇(一等):每斤 一元
· 黑木耳(一等):每斤 二元
· 榛子\/松子(饱满):每斤 三角
(注:具体价格可视品质微调,现钱结算,童叟无欺。)
李满仓说:\"哥,这采购员的差事是个好机会,但我不能把时间都耗在收山货上。山里还有更多要紧事。\"
\"你的意思是?\"
\"收购的事,你和大嫂来负责。\"李满仓拿出自己拟的收购价目单,
\"按这个价收,比收购站高,乡亲们肯定乐意。你负责验货、称重、记账,大帮着打理。
我每隔几天把收来的货送去厂里。\"
李满屯有些犹豫:\"这……我能行吗?账目啥的……\"
\"没啥难的,\"李满仓鼓励道,\"都是实在东西,好坏一眼就能看出来。铁柱也能帮着记账。重要的是,这样不耽搁我进山。\"
王秀芹在一旁听了,也说:\"他叔得对。你在外头跑,家里这摊事我们能张罗。
见大家都支持,李满屯终于点头:“成!那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