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李家新院里就热闹起来。
孩子们都比往常起得早,脸上带着兴奋和期待,就连昨晚还唉声叹气的铁蛋和铁牛,眼里也藏不住一丝对新文具的向往。
匆匆吃过早饭,李满仓和李满屯便带着一群孩子出发了。
春梅和夏竹手拉着手,走在最前面,脚步轻快,嘴角噙着压抑不住的笑意。
秋菊听说可以读书了,开心了一晚上,走在路上一蹦一跳的。
冬兰虽然还不到上学的年纪,但也嚷嚷着要跟去公社见见世面,被李满仓笑着允了,由娟子牵着走在中间。
铁蛋和铁牛则耷拉着脑袋跟在最后,但眼睛也不时好奇地四下张望。
李满仓和李满屯走在队伍两侧,看着这群高矮不一的孩子,相视一笑,眼中既有责任,也有期盼。这一行人浩浩荡荡,走在清晨的村路上,格外引人注目。
“满仓,满屯,这一大家子这是嘎哈去啊?”有早起的村民打招呼。
“去公社,给孩子们买点上学用的东西!”李满屯声音洪亮,带着自豪。
“哟!都去上学啊?好事啊!有出息!”
一路上,这样的问候和赞叹遇到了好几拨。孩子们听着别人的夸奖,胸脯都不自觉地挺高了些。
走到公社时,供销社刚开门不久。一走进那充满各种商品气味的大厅,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不够用了。
高高的玻璃柜台,后面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他们来说充满了诱惑。
李满仓直接领着他们走到卖文具的柜台。
“同志,买学生用的本子、笔、文具盒。”李满仓对售货员说道。
售货员看着这一大群孩子,愣了一下,随即热情起来:“要多少?哪种的?”
“都看看。”李满仓大手一挥,“挑好的买!”
春梅和夏竹挤到最前面,目光立刻被柜台里那些印着漂亮图案的铁皮文具盒吸引住了。
她们以前用的都是破布缝的笔袋,哪见过这么好看的东西。
“爹,这个……”春梅小声指着一个印着牡丹花的红色文具盒,眼神里满是渴望。
“同志,拿这个看看。”李满仓对售货员说。
售货员拿出那个文具盒,打开盖子,里面还有放铅笔和橡皮的卡槽,设计得十分精巧。春梅小心翼翼地摸着,爱不释手。
“夏竹,你喜欢哪个?”李满仓问二女儿。
夏竹看中了一个天蓝色的,上面印着火箭的图案:“爹,这个。”
“好,都要了。”李满仓毫不犹豫。
“叔……我也要吗?”娟子怯生生地问,她看着那些漂亮的文具盒,又看看自己的哥哥们。
“要!女孩子都要!”李满屯抢着说,“娟子,你也挑一个!”
娟子高兴地指了一个印着小猫的粉色文具盒。
秋菊身高不够,看不到柜台上的文具盒,牵着李满仓的大手,让他抱。
李满仓把她抱在怀里,秋菊开心的指着一个印有小鸟歇枝头的盒子。
轮到铁蛋和铁牛,两人扭扭捏捏。
“大老爷们儿,要啥花里胡哨的,给个布袋子就行……”铁蛋嘟囔。
“放屁!”李满屯一瞪眼,“上学就得有个上学样!赶紧挑!”
铁蛋只好随便指了个墨绿色的,铁牛选了个深蓝色的。
李满仓又对售货员说:“再来一个,给冬兰也预备着,她过两年也得用(一碗水端平)。”他指了一个,印着动物的图案。冬兰一听还有自己的份,立刻欢呼起来。
接下来是买本子。各种田字格、算术本、作文本摆了一柜台。
“春梅、夏竹,你们要用啥本子自己挑。”李满仓说。
春梅仔细地看着,挑了几本厚实的笔记本和专用的作业本:“爹,这些就行。”
夏竹也挑了些需要的。
铁蛋和铁牛则胡乱指了一堆最便宜的练习本,被李满屯制止:“挑点好的!纸厚的!省得写个字都洇了!”
然后是铅笔、橡皮、尺子、削笔刀。李满仓让每个孩子都选了自己喜欢的样式。
他还特意给春梅和夏竹买了钢笔和蓝黑墨水,这是初高中生才用的。
“爹,这太贵了……”春梅看着那支闪亮的钢笔,既想要又心疼钱。
“拿着,好好用。”李满仓把钢笔塞到她手里,“学问就得用好家伙什伺候。”
买完主要的,李满仓又看到了书包。以前孩子们都是用布袋子或者干脆抱着书。
“同志,书包怎么卖?”
那种军绿色的帆布斜挎包最受欢迎,结实又神气。
李满仓想了想,给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买了一个。春梅和秋菊是军绿色,夏竹是深蓝色,铁蛋铁牛也是军绿色,娟子则挑了个小一点的黄色书包。
看着孩子们把新文具盒、新本子、新铅笔小心翼翼地放进新书包里,背在肩上,一个个小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李满仓和李满屯心里都暖洋洋的。
“走,再去扯点布,给你们每人做身新衣裳上学穿!”李满屯大手一挥,又领着孩子们走向卖布料的柜台。
最终,当一行人走出供销社时,每个孩子都收获满满。
背上是新书包,手里还提着包着新布料的纸包。
春梅和夏竹紧紧抱着自己的新文具,仿佛抱着最珍贵的宝贝。
铁蛋和铁牛虽然嘴上不说,但摸着结实的新书包和铁皮文具盒,嘴角也忍不住上扬。
秋菊、冬兰和娟子更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回去的路上,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了许多。就连铁蛋和铁牛也开始讨论起学校的事,担心会不会跟不上课,作业多不多。
李满仓和李满屯走在后面,看着孩子们的背影。
“这下可是大出血了。”李满屯笑着摇摇头,但眼里全是满足。
“值。”李满仓只说了一个字。
他知道,这些崭新的文具和书包,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种子,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敲门砖。它们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也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阳光洒在孩子们崭新的书包上,反射出希望的光芒。这条从公社回家的路,仿佛也变成了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