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展的核心难题如同被阳光驱散的晨雾,一旦解决,后续的工作便顺畅起来。温念初在北京的日程变得紧凑而充实,与策展团队的沟通、媒体访谈的预热、展品最终的确认……每一件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然而,在这些繁忙的间隙,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名为“归期”的期盼,开始在她心底悄然鼓噪。
她订好了返回苏黎世的机票,就在四天后。
当她在视频通话里将这个日期告诉沈聿怀时,他正在书房处理文件。听到消息,他敲击键盘的动作几不可查地停顿了一下,目光从屏幕移开,透过摄像头落在她脸上,沉静地看了两秒,才几不可查地颔首:“好。航班信息发我。”
语气是一贯的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但温念初却敏锐地捕捉到,在他垂下眼眸继续看向屏幕的瞬间,那微微上扬的唇角,以及耳根处悄然泛起的一抹极淡的绯红。
他是在……高兴吗?这个认知让温念初的心像被泡在温热的蜂蜜水里,甜得几乎要溢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之间的电波传情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信息往来的频率更高了,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日常汇报和问题探讨。
沈聿怀会在她这边深夜时,发来一张苏黎世湖边夕阳的照片,没有配文。温念初看着那被染成金红色的熟悉湖面,仿佛能感受到他此刻正站在那里,与她分享着同一片天空下的暮色。
他还会在她抱怨北京空气干燥时,几乎是立刻回复:「公寓加湿器已清洁调试完毕。」 在她随口提到有点想念公寓楼下那家面包店的杏仁可颂时,他第二天便会发来一张那家面包店柜台的照片,新鲜的杏仁可颂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配文:「已确认,供应稳定。」
这些细碎的点滴,像一颗颗小小的石子,投入温念初心湖,漾开圈圈欢喜的涟漪。她发现,那个看似冰冷理性的沈医生,正在用他笨拙却无比真诚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期待与准备。
然而,伴随着归期临近,一种奇异的、“近乡情怯”般的情绪也开始在温念初心中滋生。分离的这段时间,通过电波,他们的心靠得更近了。但即将到来的真实相见,却让她莫名地有些紧张和……害羞。
她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象重逢的场景。在机场,他会是什么表情?还会像上次分别时那样,给她一个拥抱吗?练习中断了这些天,再开始时会顺利吗?他们之间那层未曾捅破的、名为“爱情”的窗户纸,又该如何面对?
这种忐忑与期待交织的情绪,让她在忙碌的间隙,时常会对着窗外北京的灯火出神。
苏黎世这边,沈聿怀同样经历着内心的暗涌。他清晰地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名为“期待”的情绪正在胸腔里复苏,如同冰层下重新开始流动的活水。他将公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理,甚至调整了自己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安排,确保她回来时能有更多的时间……
他站在客厅,目光扫过这个因为即将迎接女主人归来而似乎变得更加温暖的空间,一种陌生的、充盈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然而,当他的视线无意间掠过书房桌上那份尚未有最终回复的伦理委员会质询函时,心头那丝欢喜便会蒙上一层极淡的阴影。
他知道,平静或许只是暂时的。但此刻,他选择将这份隐忧压下。至少,先迎接她回来。
这天晚上,温念初刚结束一个媒体采访回到酒店,感觉有些疲惫。她窝在沙发里,正想给沈聿怀发信息,他的视频请求却先一步弹了出来。
接通后,他那边似乎是清晨,阳光刚刚照进书房。他穿着运动服,额角带着些许湿意,像是刚晨跑回来。
“刚结束采访?”他看着她略显疲惫的脸,问道。
“嗯,有点累。”温念初揉了揉眉心,声音带着倦意。
沈聿怀沉默了几秒,忽然说:“闭上眼睛。”
“嗯?”温念初有些疑惑,但还是依言闭上了眼睛。
视频那头安静了片刻,随后,一阵舒缓而空灵的钢琴曲透过听筒流淌出来。是德彪西的《月光》。音乐如同清凉的泉水,缓缓浸润着她疲惫的神经。
他没有说话,只是就这样隔着屏幕,为她播放着音乐。
温念初闭着眼,听着那熟悉的、他曾在公寓里放过几次的曲子,感受着音符带来的宁静与安抚。仿佛他就在身边,用这种无声的方式,驱散她的疲惫,抚慰她的思念。
一曲终了,她缓缓睁开眼,看着屏幕上他沉静的容颜,眼眶微微发热。“谢谢……”她轻声说,所有的忐忑似乎在音乐中找到了安放之处。
“还有三天。”他看着她说,声音低沉而清晰。
不是在确认日期,而是在……倒计时。
温念初的心脏因为他这句话而猛地悸动起来,所有的不安瞬间被巨大的甜蜜取代。她用力点了点头,脸上绽开一个无比明亮而依赖的笑容:“嗯,三天!”
归期已定,近乡情怯。
但那怯意之下,是压抑不住的、如同春草般疯长的欢喜与渴望。
他们都在默默计算着时间,等待着跨越重洋,再次真实地触碰到彼此的那一刻。
下一集预告:
重逢的时刻终于到来,机场相见会是怎样的场景?分离后的第一次“双向脱敏练习”将如何开始?积攒的思念会否促使关系取得决定性突破?伦理委员会的回复是否会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般突然落下?敬请期待第122集:《第122集:重逢悸动,眼底星光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