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程煜的爵士酒吧邀约,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不同于以往的石子。林晓预想了多种可能——他的不悦,他的质问,甚至是他某种形式的“提醒”。
然而,什么都没有。
第二天,程煜见到她时,神情与往常并无二致,冷淡,专注,就“声觉未来”体验中心的内部设计方案提出了几个精准到苛刻的问题,仿佛昨夜那条石沉大海的定位信息从未存在过。
这种过分的“正常”,反而让林晓心中的弦绷得更紧。她太了解程煜了,他绝不是一个会被轻易忽略而无动于衷的人。他的沉默,往往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计算与等待。
周总监那边,也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她依旧高效地处理着行政部的一切事务,对林晓的需求响应及时,态度无可挑剔。但林晓能感觉到,那种被评估、被观察的感觉并未消失,反而因为程煜的沉默而变得更加清晰。
这是一种无声的角力。程煜在试探她的边界,看她能在他的“纵容”下走出多远,看她是否会在失去他明确指引后感到慌乱。而周总监,就是他放在棋盘边上,最冷静的那双眼睛。
林晓决定不再被动等待。
“声觉未来”项目与一家国际知名的感官实验室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对方派出的对接人是一位华裔科学家,dr. Li,年轻有为,但在专业上极其固执己见。第一次技术沟通会,就因一个音频编码的底层逻辑问题,与项目组的技术骨干争执不下,会议陷入僵局。
按照以往,林晓或许会寻求程煜的意见,或者动用他的资源来施压。但这次,她没有。
她示意己方工程师暂停争论,然后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记录、仿佛隐形人般的周总监。
“周总监,”林晓开口,声音清晰平稳,“关于行政流程对跨文化技术沟通的支撑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比如,如何确保双方在专业术语和理解偏差上,能建立更高效的校准机制?”
这个问题看似在询问行政支持,实则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周总监。你不是在观察我吗?那么,请展现出你作为行政总监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或旁观者。
周总监显然没料到林晓会突然将焦点引向她。她抬起眼,镜片后的目光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随即恢复平静。
“林负责人的问题很有见地。”周总监推了推眼镜,语气不疾不徐,“我认为,可以立即组建一个临时的‘术语校准小组’,由我方精通技术的项目助理与对方指定的接口人组成,在每次正式会议前进行预沟通,梳理核心概念,形成双方确认的释义表。同时,行政部可以协调引入专业的同声传译设备,确保信息传递的精确性,而不仅仅是语言转换。”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方案具体可行,完全展现了一个资深行政总监的专业素养。
林晓微微颔首:“很好的建议。那就麻烦周总监尽快落实这个校准小组和设备事宜。”
“好的,林负责人。”周总监应下,目光在林晓脸上停留了一瞬,那里面除了专业,似乎多了一丝几不可查的……重新评估的意味。
dr. Li 对中方的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表示满意,会议得以继续,并在校准小组的辅助下,后续沟通顺畅了许多。
这一次,林晓没有依靠程煜,她利用了自己的职位和智慧,调动了周总监这把“双刃剑”,成功化解了危机。她向程煜,也向周总监证明,她并非只能在他的羽翼下生存。
当晚,林晓没有再去格斗俱乐部。她回到了自己的私人音乐工作室。
她需要另一种形式的宣泄与沉淀。打开设备,戴上耳机,她将白天那种在无形压力下保持冷静、在角力中寻找突破的复杂心绪,倾注到音乐之中。指尖流淌出的不再是Siren那种极具攻击性和煽动性的节奏,而是变得更加内省、复杂,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与最终寻求和解的旋律。这是在职场博弈中淬炼出的新的声音。
当她沉浸在音乐中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依旧是程煜。
这次不是定位,而是一份文件传输请求,标题是《关于集团未来三年在感官科技领域投资方向的初步研判》。
他换了一种方式。用工作,用她无法拒绝的正事,来重新建立连接。
林晓看着那个传输请求,没有立刻接收。她完成了手头一段旋律的编排,才缓缓拿起手机,点击了接收。
然后,她回复了两个字:【收到。】
疏离,客气,符合一个下属对上司的回应,却将他试图拉近的距离,再次不动声色地推回安全的界限。
她不知道屏幕那端的程煜会是何种表情。但她知道,这场无声的角力,她暂时没有退让。
她开始学习,如何在程煜织就的巨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孔,如何利用他给予的资源和平台,锻造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很艰难,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但每一次成功的应对,都让她心底那份属于“幽灵”和Siren的坚韧,与白天的林晓融合得更深一分。
她依然是棋子,但她开始试图理解棋局,甚至,在规则之内,悄悄移动属于自己的步伐。
程煜的沉默,周总监的审视,项目的挑战……这一切都成了淬炼她的火焰。
而她,在火焰中,悄然蜕变。
第六十四集 结束
下一集预告:
林晓的几次独立应对,似乎初步赢得了周总监一丝真正的尊重?程煜会用怎样的新方式来继续这场“角力”?一个意想不到的海外参展机会出现,林晓是否会再次离开程煜的视线范围?无声的角力仍在继续,下一步,谁会先打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