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火种已然点燃,但通往目标的道路却布满荆棘。根据《青囊补阙录》的理论,布设“五行化煞阵”需要凝聚金、木、水、火、土五种本源或接近本源力量的器物作为阵眼,以其生生不息之力,引导、转化煞气。
土属性之物,相对容易。林家祠堂奠基所用的“五色土”,取自村中五个特定方位,蕴含地气,勉强可充作土行阵眼。
水属性之物,林国安想起村外那条环绕的清水溪,其源头是一口深潭,据说与地下暗河相连,水质清冽甘甜,常年不涸。取潭底沉淀了不知多少年的“阴沉石”,或可替代水行之力。
金属性之物,爷爷那柄传承多年的铜钱剑,本身就有辟邪镇煞之效,且蕴含历代乩童的灵力,可作为金行阵眼的核心。
木属性之物,林妙可带来的那束雷击枣木心,乃是树木承受天雷而不死,凝聚的生机与破邪之力极为精纯,正是上佳的木行载体。
唯独这火行之物,让爷孙俩犯了难。
寻常火焰,凡火也,瞬息即逝,根本无法承载阵法所需的持续与灵性。需要的是那种蕴含灵性、持久不灭,或者与天地之火有联系的奇异火种。
林家传承中,并无此类宝物的记载。林国安翻遍记忆,也只想起年轻时听自己师父提过一嘴,说是在距离林家村百里之外的“烛龙山脉”深处,似乎曾有“地心火髓”或“不灭薪火”的传闻,但那地方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多有凶兽毒瘴,而且传闻缥缈,无人证实。
“烛龙山脉……地心火髓……”林妙可看着地图上那片被标记为深绿色的、连绵不绝的山脉,眉头紧锁。这无疑是一次充满未知风险的远行。
“我去吧。”林妙可放下地图,语气平静却坚定,“爷爷你需要坐镇村子,防备煞气再次异动。而且,寻找这些东西,本身也是一种历练。”
林国安看着孙女,她眼中的光芒不再是初回家时的排斥与怀疑,也不是恐惧与迷茫,而是一种清晰的目标感和勇于承担的坚毅。他知道,雏鹰终要离巢飞翔。
他没有过多劝阻,只是默默地开始为她准备。绘制驱虫避瘴的符箓,准备应对蛇虫猛兽的雄黄药粉,打包耐储存的干粮清水,还将那柄小巧却锋利的桃木剑让她贴身携带。
“记住,万事小心。找不到不要紧,平安回来最重要。”临行前,林国安反复叮嘱,将一张绘制着简易路线和可能标志物的牛皮纸塞进她行囊最里层,“烛龙山脉气象万千,切忌深入无人之境,若事不可为,立刻返回。”
第二天拂晓,林妙可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烛龙山脉的路。回头望去,爷爷依旧站在村口,佝偻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孤单,却又仿佛与身后的村庄、群山融为一体。
她转过身,步伐坚定地走向未知的远方。
百里山路,对于身体素质本就不错的林妙可来说,体力并非最大问题。最大的挑战是孤独、是对前路未知的忐忑,以及在这荒山野岭中时刻需要保持的警惕。
她按照爷爷给的地图指引,跋山涉水。夜晚就在相对安全的背风处生起小小的篝火,用符箓布置下简单的警示结界,抱着桃木剑浅眠。白天则辨认方向,艰难前行。途中遇到过突如其来的山雨,也险些踏入猎人布下的陷阱,更被不知名的毒虫叮咬过,幸亏随身携带的药粉起了作用。
三天后,她终于抵达了烛龙山脉的边缘。这里的山势果然更加雄伟奇崛,古木参天,藤蔓缠绕,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原始而危险的气息。
根据爷爷听来的模糊传闻和地图上粗略的标记,“地心火髓”最可能出现的地方,是山脉中一个被称为“火龙口”的火山裂隙附近。
寻找“火龙口”又花了她两天时间。当她终于站在一处不断向外散发着硫磺蒸汽、岩石呈现出暗红色的巨大裂隙边缘时,心中不禁一沉。
这里温度很高,空气灼热,地面滚烫。但所谓的“地心火髓”连影子都没有。裂隙深处只有翻滚的岩浆和有毒气体,根本不可能下去寻找。
难道传闻是假的?或者,所谓的“火髓”并非指肉眼可见的火焰?
她不甘心地在“火龙口”周围仔细搜寻。就在太阳西斜,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目光无意间扫过裂隙边缘一块不起眼的、被炙烤得漆黑如墨的岩石。
那岩石的形态有些奇特,像是一滴垂落的巨大泪珠。而在岩石朝向裂隙内部的底部,她隐约看到了一点极其微弱的、仿佛呼吸般明灭不定的赤红色光芒!
她心中一动,小心翼翼地靠近。用桃木剑轻轻刮开岩石底部覆盖的火山灰和硫磺结晶,露出了里面包裹着的东西——那是一小块不过拇指指甲盖大小、形状不规则、通体赤红透明、内部仿佛有液体火焰在缓缓流动的晶体!
它触手温热,却并不烫手,反而有一种奇异的亲和感。当林妙可的手指触碰到它的瞬间,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体内那微弱的灵力,与这晶体中蕴含的、精纯而温和的火行之力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共鸣!
**就是它!** 这绝非凡火,而是大地之火凝聚的精华!
她小心地将这块小小的“地心火髓”晶体取下,用符纸层层包裹,贴身收藏。
虽然分量极小,远不足以作为阵眼,但这至少证明了方向是对的!而且,有了这一缕本源火种,或许可以通过阵法或其他方式,慢慢温养壮大!
站在烛龙山脉之巅,回望来时路,林妙可心中充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信心。
第一步,她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