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刚从灾区回到杭州,办公室的传真机就“嗡嗡”响了起来——一张印着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志的邀请函从纸卷中滑出,上面写着:“非洲萨赫勒地区正遭遇旱灾,当地村民面临食物短缺与蚊虫疾病威胁,听闻中国‘应急菜田’能在困境中提供生机,特邀贵联盟前往分享经验。”
看着邀请函上“中国菜田模式”几个字,乐乐立刻翻出之前肯尼亚穆萨发来的视频——视频里,当地村民在菜田集市分享收获的画面还清晰可见。他当即决定带着老陈、张奶奶出发,临行前,特殊学校的孩子们还特意把自己种的薄荷苗装进小盒子,让乐乐带去“给远方的朋友送点绿”。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萨赫勒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刚走出机场,就看到穆萨带着村民们举着牌子迎接,牌子上用中文写着:“欢迎中国‘救命菜’朋友!”村子里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艰难:土地干裂得能看到深深的纹路,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里却满是期待。
当地负责人阿里握着乐乐的手,指着远处的临时安置点:“旱灾让庄稼全枯死了,村民们只能靠救济粮生活,最近又闹疟疾,很多孩子都病倒了,你们的‘菜田’,能帮我们吗?”乐乐蹲下身,从包里拿出孩子送的薄荷苗,轻轻插进路边的土缝里:“您看,只要有土、有水,这菜就能活,它能帮我们应对疟疾,还能当蔬菜吃。”
可萨赫勒的种植条件远超想象:白天温度高达40c,普通菜苗刚种下就会被晒蔫;当地没有塑料盆,也缺乏营养土;村民们听不懂中文,连“浇水”的手势都需要反复比划。老陈盯着干裂的土地,突然有了主意:“咱们搞‘抗旱简易菜田’,用当地的陶土罐当花盆,既保水又透气;再把薄荷、紫苏和当地耐旱的木薯苗混种,既能应急,又能当主食补充。”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
- 张奶奶手把手教村民给陶土罐钻排水孔,一边示范一边用手势比划:“孔不能太大,不然水跑太快,菜苗会渴死。”
- 乐乐和穆萨一起,带着村民去远处的水井运水,还教他们用“树叶覆盖法”保持土壤湿润——把干枯的树叶铺在花盆表面,减少水分蒸发。
- 懂英语的志愿者则把“三步种植口诀”翻译成当地语言,写在树皮上挂在菜田边,方便村民随时看。
最让人揪心的是应对疟疾。有天夜里,村里的孩子阿米拉突然发起高烧,浑身发抖。她的母亲抱着孩子哭着跑来找乐乐,乐乐立刻让志愿者摘下新鲜的紫苏叶,按照中国民间的应急方法,和当地的蜂蜜一起煮水给阿米拉喝——这是之前在杭州养老院验证过的,紫苏的成分能缓解轻微炎症,搭配蜂蜜还能补充体力。
第二天一早,阿米拉的烧真的退了,她的母亲拉着乐乐的手,对着菜田深深鞠躬:“中国的‘救命菜’,真的救了我的孩子!”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周边村庄,越来越多的村民赶来学习种“中国菜”,连邻村的酋长都带着人来取经,还把村里最好的陶土罐送给他们。
一个月后,当乐乐准备离开时,小村庄已经变了模样:家家户户的院门口,都摆着种满薄荷、紫苏的陶土罐,绿色的枝叶从罐口探出来,在干旱的土地上格外显眼。穆萨还牵头成立了“非洲菜田互助队”,他拿着乐乐送的种植手册,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中国朋友教会我们种‘救命菜’,我们也要把这份守护传下去!”
登机前,乐乐收到了阿里发来的照片:阿米拉正踮着脚,给陶土罐里的菜苗浇水,阳光下,她的笑脸和菜苗的绿芽一样灿烂。乐乐把照片贴在故事册上,旁边写下:“‘能救命的菜’没有国界,从中国的都市阳台,到非洲的干旱土地,只要有守护的心意,每一颗种子都能长出希望。‘都市归田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是跨越山海的约定,让中国的田园智慧,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结出温暖的果实。”
飞机冲上云霄,乐乐看着窗外的云海,突然想起出发前孩子们说的话:“让绿芽飞到全世界去。”此刻他知道,那些带着中国温度的菜苗,早已在异国他乡,扎下了守护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