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刚把特殊学校的“童声菜田”故事整理好,手机就被社区网格员小周的消息刷屏了——附带的视频里,几个居民正围着小区楼下的空花坛争论,有人说要种观赏性绿植,有人却坚持:“杭州养老院和特殊学校都种了能救命的菜,咱们小区咋不能搞个应急菜田?”
第二天一早,乐乐带着老陈和“银龄田园互助队”的张奶奶直奔小区。刚进大门,就被几十位居民围了起来,住在三楼的李阿姨攥着她的手说:“前阵子台风天,小区停水停电两天,家里菜都坏了,要是当时有现成的菜能吃、能应急,哪用这么慌?”张奶奶也帮腔:“咱们老人在家门口种点菜,既能解闷,还能给邻居搭把手,多好!”
可小区的种植条件比想象中棘手:空地有限,一楼居民担心菜田招蚊虫;高层住户想参与,却没法下楼打理;还有人担心种不好,白费功夫。老陈蹲在花坛边画了张草图,突然指着居民楼的阳台和楼道转角:“咱们搞‘立体社区菜田’,把菜种进居民楼里!”
团队立刻拿出方案:
- 楼道转角的公共空间,用多层塑料架搭建“应急菜架”,种上薄荷、紫苏这些易存活、能应急的植物,由小区里的老人轮流照看;
- 鼓励高层住户在阳台种“盆栽菜”,团队免费提供菜苗和种植手册,还专门建了“社区菜田群”,方便大家在线交流;
- 每月组织一次“菜田互助日”,让会种菜的居民教新手,收获的蔬菜优先分给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
方案一公布,居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李阿姨带头把阳台的花架腾出来,种上了志愿者送来的艾草苗;一楼的王大爷主动承担起楼道“应急菜架”的照看工作,每天早上都拿着小喷壶给菜苗浇水;连平时不爱出门的年轻白领小林,也在阳台种了一盆薄荷,说:“加班熬夜时摘片叶子泡水,既能提神,还能应急,一举两得。”
没过多久,小区里的“菜田”就有了模样:楼道转角的“应急菜架”绿油油的,薄荷的清香飘满整个楼道;居民阳台上的盆栽菜高低错落,成了小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更让人惊喜的是,“社区菜田群”里格外热闹,有人分享种菜技巧,有人求助“菜苗发黄怎么办”,还有人晒出自己用种的紫苏做的凉拌菜,群里满是烟火气。
这天夜里,小区突然停电,住在五楼的独居老人刘奶奶慌了神——家里的手电筒没电了,药也吃完了,想出门找邻居帮忙,却因为视力不好不敢下楼。就在这时,敲门声响起,是李阿姨和小林,她们手里拿着用薄荷叶子泡的水,还有从楼道“应急菜架”摘的紫苏叶:“刘奶奶,您别急,我们给您送水来了,这紫苏叶能安神,您先平复平复,我们帮您联系社区送药。”
刘奶奶接过水杯,喝了一口薄荷水,清凉的感觉瞬间缓解了焦虑。她摸着李阿姨递来的紫苏叶,眼眶泛红:“没想到这小小的菜,关键时刻还能帮这么大的忙,谢谢你们啊!”
这件事让小区的“立体社区菜田”火了,周边小区纷纷来取经,甚至有街道办主动联系乐乐,想在整个辖区推广这种模式。有企业听说后,还捐赠了一批“太阳能应急菜灯”,装在楼道“应急菜架”旁边,既能给菜苗补光,停电时还能当应急灯用,一举两得。
乐乐把小区居民和菜田的合影贴在故事册上,旁边写下:“菜田不只是在土地里,还能在居民楼的转角、阳台,在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里。从一个小区的尝试,到一群人的参与,‘种的菜能救命’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是邻居之间的守望相助,是都市里最温暖的‘田园’。”
看着小区里居民们因为菜田变得更亲近,乐乐知道,“都市归田园”的路还在继续,未来会有更多社区,因为这些能“救命”的菜,变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