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菜田的篱笆,乐乐就拎着小竹篮往田里跑,篮子里装着昨晚画好的急救故事页——她要把小宇遇险的经过,讲给更多来田边帮忙的邻居听。刚到田埂,就看见李奶奶正蹲在新翻的土垄旁,手里捧着一把薄荷苗,王爷爷和老周则在旁边搭木牌,木牌上用红漆写着“应急薄荷区”五个大字。
“乐乐来啦?快帮奶奶把这些薄荷苗种在路边,这样大家一眼就能看见。”李奶奶招手,指尖还沾着泥土,“昨天小宇的事给咱们提了醒,光有种的还不够,得让大伙都知道这些‘田边宝贝’怎么用才行。”
乐乐放下竹篮,蹲下来帮着扶薄荷苗,忽然灵机一动:“李奶奶,咱们不如办个‘菜田急救小课堂’吧?您来讲薄荷、金银花怎么用,王爷爷懂的多,还能教大家分辨过敏症状,这样以后再遇到急事,大家都能帮上忙!”
这话刚说完,就听见身后传来附和声,是提着菜篮子的孙太太和抱着孙女的张阿姨:“这个主意好!昨天我听说小宇的事,心里都替你们捏把汗,要是早知道薄荷能应急,以后遇到情况也不慌了。”张阿姨怀里的小宇也伸出小手,脆生生地说:“我也要学!学会了就能帮别的小朋友啦!”
大家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把课堂设在菜田旁的老槐树下——那里有石桌石凳,还能直接指着田里的植物讲解。乐乐跑回家搬来小黑板,用彩色粉笔写下“田边急救三件宝”:薄荷通鼻息、金银花清热、艾草止痒,刚写完,周围就围满了邻居,连平时很少出门的陈爷爷都拄着拐杖来了。
李奶奶站在石桌前,手里举着一株薄荷,先教大家辨认:“咱们种的是留兰香薄荷,叶子边缘有锯齿,闻着清凉味浓,遇到有人喘不上气、鼻子堵,就摘两片揉碎,要么抹在人中,要么让他闻一闻,能临时缓解。”她说着,摘下一片叶子递给旁边的小朋友,“你们试试,记住这个味道,以后在别处看到也能认出来。”
王爷爷则拿着乐乐画的故事页,给大家讲过敏的征兆:“像小宇那样突然喘不上气、脸发红,还有起疹子、打喷嚏,都可能是过敏了。这时候别慌,先把人带到通风的地方,要是身边有薄荷就先用,然后赶紧找有手机的人联系医生,记住,千万别随便给人喂药。”
老周在旁边补充,手里还拿着一个新做的急救包:“我跟李奶奶商量了,再做几个急救包,分别放在菜田的三个入口,里面除了碘伏、纱布,还特意装了晒干的薄荷和金银花,用密封袋封好,能放很久,大家要是需要,随时都能拿。”
正讲着,忽然听见有人喊:“哎呀,我的手!”大家转头一看,是帮忙浇水的小林,他不小心被篱笆上的刺划破了手,鲜血正顺着指尖往下滴。李奶奶立刻快步走过去,从就近的急救包里拿出碘伏和纱布,先让小林用田边的井水冲洗伤口,再用棉签蘸着碘伏轻轻消毒,最后用纱布仔细包好:“你看,遇到小伤口,咱们田边的急救包就能派上用场,不用慌慌张张跑回家找药了。”
小林举着包好的手,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总觉得种菜就是种菜,没想到还能学这么多有用的,以后我也要多来听课,说不定还能帮上别人呢。”
阳光渐渐升高,课堂却没散,反而有更多邻居加入进来——有的问艾草怎么用,有的说要把家里的急救药拿来补充,还有人提议把这些急救知识写成小册子,每家发一本。乐乐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她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又添了一行字:“菜田不只是菜园,还是咱们的‘安全小站’!”
小宇拉着乐乐的手,指着田里的金银花问:“乐乐姐姐,下次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金银花晒干,装成小袋子送给大家呀?这样大家出门带着,就能随时用了。”乐乐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看见张阿姨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走过来:“大家快尝尝,这是我用咱们菜田收的玉米面蒸的,就当谢谢大家昨天帮小宇,也谢谢大家教我们这么多有用的东西。”
大家围坐在槐树下,吃着喷香的玉米面馒头,聊着田边的急救知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绿油油的菜苗上,也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乐乐咬着馒头,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里的“救命”,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守护的心意——就像田里的菜苗需要大家一起浇灌,邻里间的温暖也需要大家一起传递。
下午,乐乐和小宇一起把晒干的金银花装进小布袋,每个袋子上都画着小小的薄荷和金银花图案。他们挨家挨户送过去,还不忘叮嘱:“这是菜田种的金银花,泡水喝能清热,要是遇到有人上火,也能派上用场哦!”
夕阳西下时,乐乐站在菜田边,看着邻居们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有人在给薄荷浇水,有人在检查急救包,还有人在教孩子辨认草药。晚风拂过,带着薄荷和金银花的清香,也带着大家的笑声。乐乐摸了摸口袋里的故事册,又添了新的一页:“今天,我们把菜田的‘救命魔法’教给了更多人,以后,会有更多人一起守护这片田园,守护我们的家。”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菜田边的“应急薄荷区”木牌被月光照得格外醒目,三个急救包静静地挂在入口处,像三个守护着大家的小灯笼。乐乐知道,这片都市归田园,会因为这些小小的改变,变得更温暖、更安全,而那些藏在菜苗间的“救命”故事,也会像田里的庄稼一样,不断生长,不断传递,给更多人带去希望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