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田刚被露水浸得润透,乐乐就听见基地门口传来“吱呀”的竹篮碰撞声。她擦了擦手里的育苗盘抬头看,只见孙先生推着轮椅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七八个病友,每个人手里都提着竹篮,竹篮上还系着五颜六色的布条。
“乐乐,我们按约定来啦!”孙先生笑着挥手,“病友群里的人都想来学种小番茄,特意找家里老人编了竹篮,说要自己装育苗土,把小苗带回家养。”说话间,戴眼镜的刘阿姨就凑过来,手里举着张皱巴巴的纸:“我还查了资料,记了小番茄的浇水时间,你看看对不对?”
乐乐接过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天清晨浇一次水,避开正午阳光”,忍不住笑了:“阿姨记得比我还详细!育苗盘都准备好了,里面是掺了腐叶土的营养土,咱们先去菜田看成熟的番茄株,再教大家怎么移苗。”
一群人跟着乐乐往番茄田走,小远和小雨早就背着书包等在田边,手里拿着自制的“育苗指南”——彩笔画的番茄苗,旁边标着“要轻轻拿,根不能断”。“叔叔阿姨好!我来教你们怎么选健康的小苗!”小雨举着指南跑过来,小远则蹲在育苗盘旁,小心翼翼地把小苗分开,生怕碰坏了根须。
孙先生推着轮椅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碰了碰番茄叶,笑着说:“以前在城里只见过超市里的番茄,今天才算知道,原来小苗这么娇嫩。”病友老周也跟着点头:“等小苗结了果,我就带过来,让大家尝尝我种的番茄!”
正忙着移苗,柳村长扛着一捆竹竿过来了:“乐乐,给你们送搭架子的材料!城里来的张大姐刚才打电话,说要带幼儿园的孩子来体验,还问能不能准备点小铲子,让孩子们自己挖土豆。”乐乐眼睛一亮:“当然能!我这就去准备小铲子,再把土豆田的埂子修平整,方便孩子们蹲下来挖。”
柳村长刚走,基地门口就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张大姐带着二十多个穿园服的小朋友,手里举着小铲子跑来了。“乐乐老师!我们来挖土豆啦!”领头的小男孩举着画着土豆的画纸,“我妈妈说,刚挖出来的土豆煮着吃最香!”
乐乐赶紧把孩子们领到土豆田,帮工李婶已经在田埂边摆好了小篮子:“孩子们别着急,跟着我学,先看土面有没有裂缝,有裂缝的地方下面就有土豆!”说着就蹲下来,用小铲子轻轻拨开泥土,一个个圆滚滚的土豆就露了出来,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围着田埂蹲成一圈,小心翼翼地挖着,小脸上沾了泥也不在意。
张大姐举着手机拍照,笑着对乐乐说:“孩子们盼了一周,说要挖土豆给爸爸妈妈吃。上次听了小远的生长日记,都吵着要当‘小农夫’呢!”正说着,就有小朋友举着刚挖出来的小土豆跑过来:“老师你看!这个土豆像小皮球!”
中午吃饭的时候,基地的院子里摆上了长桌,柳村长的老伴端来一大盆蒸土豆,还熬了玉米粥。孩子们捧着热气腾腾的土豆,剥了皮就往嘴里塞,嘴里嘟囔着“好甜”;病友们则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育苗盘,讨论着回家后把小苗放在阳台的哪个位置,刘阿姨还拿出手机,跟大家分享她准备的“番茄生长记录表”。
李婶看着热闹的场面,忍不住跟乐乐说:“以前菜田就我们几个帮工,现在天天这么热闹,比过年还开心。”乐乐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看见超市的张经理提着个纸箱过来了:“乐乐,给你送好消息!上次报道后,好多顾客都问采摘区的地址,我把你们的合作社群号贴在超市了,已经有五十多个人加群了!”
下午的时候,帮工们忙着给番茄搭架子,病友们带着育苗盘陆续离开,临走前都跟乐乐约定,等小苗结果了就来“汇报成果”;幼儿园的孩子们则提着装满土豆的小篮子,跟乐乐挥手说“下周还来”。小远和小雨蹲在田边,把今天的事记在生长日记里,彩笔画的土豆旁边,写着“今天挖了28个土豆,孩子们很开心”。
夕阳西下时,乐乐坐在小亭子里,看着菜田里的竹竿架子,还有田埂边散落的小铲子,心里暖暖的。柳村长走过来,手里拿着张订单:“城里的餐馆打电话,想订咱们的新鲜蔬菜,说要做‘田园套餐’,让客人吃着菜,还能看菜田的照片。”
乐乐接过订单,嘴角忍不住上扬——从最初的小菜田,到现在的采摘区,从超市合作到餐馆订单,从病友的育苗约定到孩子们的土豆时光,这片土地上,不仅长出了新鲜的蔬菜,还长出了越来越多的温暖约定。
晚上,乐乐在合作社群里发了今天的照片——孩子们挖土豆的笑脸,病友们移苗的认真模样,还有蒸土豆的热气腾腾。群里瞬间热闹起来,有人问下周能不能来学种黄瓜,有人说要带朋友来体验,还有人发了自家阳台种的小番茄照片,说要跟菜田的番茄比一比。
乐乐看着屏幕,想起白天田埂间的笑声,还有大家眼里的期待,突然觉得,这片菜田早已不只是种菜的地方,更是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港湾。她在群里回复:“下周准备教大家种黄瓜,还会煮玉米粥等着大家,咱们田埂边见!”
窗外的月光洒在菜田里,竹竿架子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一个个温柔的约定。乐乐知道,明天的菜田,又会迎来新的客人,发生新的温暖故事,而她会一直守在这里,把田园的美好,把烟火里的暖,传递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