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村里的晒谷场就热闹起来。五颜六色的菜药干货挂满了木架——褐色的葛根片、紫色的紫苏叶、翠绿的养心菜干,还有扎成捆的板蓝根,风一吹,带着淡淡的药香。“城乡菜药食疗节”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从市区赶来的社区居民和村民们挤在一起,手里捧着碗筷,眼睛盯着摆满菜药美食的长桌,脸上满是期待。
李奶奶穿着新做的蓝布衫,站在长桌最前头,手里拿着一把炒得金黄的紫苏籽:“今天咱们的食疗节,每道菜里都有‘救命菜药’!这紫苏籽磨成粉,撒在菜里能暖胃,去年冬天村里的小宝着凉呕吐,就是喝了紫苏籽煮的水好的!”她一边说,一边给身边的孩子递了一小把炒紫苏籽,“尝尝,香得很,还能助消化!”
长桌上,一道道菜药美食让人眼花缭乱。张医生带来的“丹参葛根炖鸡汤”冒着热气,褐色的丹参和葛根在汤里翻滚,香气扑鼻;苏晴和阿娟做的“紫苏酱拌面条”,翠绿的紫苏酱裹着面条,看着就让人流口水;社区志愿者们则端上了“养心菜鸡蛋饼”,金黄的饼上点缀着嫩绿的养心菜叶,咬一口满嘴清香。
小安刚拿起筷子,就听见人群里传来一阵惊呼。只见社区的陈阿姨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苍白,额头上直冒冷汗。“是急性肠胃炎!”张医生立刻跑过去,蹲下身查看情况,“肯定是早上赶路没吃早饭,又受了点凉!”李奶奶一听,转身就往菜棚跑,很快端着一碗褐色的汤药回来:“这是用晒干的马齿苋煮的水,专治急性肠胃炎,上次村里的二柱就是喝这个好的!”
小安连忙接过汤药,小心翼翼地喂给陈阿姨。汤药带着一丝苦涩,陈阿姨喝了几口,眉头皱了皱,却还是坚持喝完了。没过十分钟,陈阿姨的脸色就缓和了许多,她扶着桌子站起来,感激地说:“好多了,不疼了!这马齿苋水也太管用了,比吃药还快!”张医生笑着解释:“马齿苋是天然的‘消炎菜’,既能当菜吃,又能当药使,急性肠胃炎、痢疾都能用,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的!”
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马齿苋的用法。李奶奶趁机拿起一把晒干的马齿苋,给大家讲解:“这马齿苋要夏天采,洗净晒干存起来,用时煮水喝,或者剁碎了拌馅包饺子,不仅好吃,还能预防肠胃病!”她指着长桌上的一盘凉拌马齿苋,“你们看,这就是新鲜的马齿苋拌的,夏天吃清热解暑,冬天吃暖胃杀菌!”
食疗节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老吴端着一碗“板蓝根瘦肉粥”走过来,递给小安:“这粥是用社区菜棚种的板蓝根煮的,清热利咽,秋天容易感冒,喝这个正好!”刘叔则拉着村里的老支书,指着自己带来的“艾草煮鸡蛋”:“这艾草是周阿姨种的,煮鸡蛋能驱寒,冬天手脚冰凉的人吃了特别好!”
最热闹的要数“菜药美食评选”环节。大家把自己做的菜药美食端到台前,由李奶奶、张医生和社区居民代表当评委。最终,苏晴做的“紫苏酱焖鱼”获得了第一名——鱼肉鲜嫩,紫苏酱的香味完全融入鱼肉里,没有一丝腥味。苏晴拿着奖品——一包新晒的养心菜干,笑得合不拢嘴:“这养心菜干是李奶奶教我晒的,用它泡水喝,能养心安神,晚上睡得香!”
颁奖结束后,李奶奶拉着小安和社区居民的手,走到晒满菜药干货的木架前:“这些菜药干货,一半留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半分给社区的乡亲们。咱们城乡是一家人,菜药是咱们的‘救命草’,要一起种、一起用,一起守护健康!”她指着木架上的丹参和葛根,“这些丹参和葛根,都是按张医生说的方法晒的,高血压、心梗突发时,煮水喝能应急,大家回去后要好好存着,关键时刻能救命!”
夕阳西下,食疗节接近尾声。大家拎着装满菜药干货和种子的袋子,依依不舍地告别。陈阿姨拉着李奶奶的手:“下次我还要来,不仅要学种菜药,还要学做更多菜药美食!”社区的小张则抱着一包马齿苋种子:“我要把这些种子种在阳台花盆里,既能当盆栽,又能当急救药,一举两得!”
返程时,小安坐在车上,手里拿着李奶奶塞给她的一包紫苏籽。车窗外,村里的菜药棚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木架上的菜药干货随风摆动,仿佛在诉说着城乡人携手守护菜药的故事。她打开手机,在“城乡菜药互助群”里发了一组食疗节的照片——热闹的长桌、美味的菜药美食、大家开心的笑容。群里瞬间沸腾,有人留言:“明年食疗节我还要参加,带上我做的菜药馒头!”还有人说:“我要把菜药种满整个社区,让大家都能用上‘救命菜’!”
小安放下手机,望向窗外的田野。她知道,这场秋日的食疗节,不仅分享了菜药的美味,更传递了城乡人之间的温暖与牵挂。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药,早已超越了“菜”和“药”的意义,成为了城乡人共同守护的健康希望,让“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的故事,在丰收的季节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