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社区“菜药共享仓”的灯还亮着。小安刚把新到的生姜、花椒分类归位,手机就震动起来,是村里苏晴发来的语音,带着几分急切:“小安姐,村里张大爷突发咳嗽,咳得睡不着觉,村卫生室的止咳菜药不多了,您那儿还有存货吗?”
小安心里一紧,立刻查看货架——之前张医生配的“紫苏杏仁止咳包”还有大半箱,是用菜棚里晒干的紫苏叶、杏仁和枇杷叶调配的,煮水喝能缓解风寒咳嗽。她赶紧装了五包,又想起张大爷有老慢支,转身拿了些新鲜的养心菜和生姜:“养心菜煮水喝能润肺,生姜煮水可以驱寒,一起送过去!”
“我跟你去!”刚给共享仓做完清洁的老吴听到动静,拎起外套就往货车那边走,“夜里山路滑,我开车稳当!”两人刚要出发,社区的周阿姨提着一兜刚蒸好的山药糕追了过来:“张大爷爱吃甜的,这山药糕养脾胃,你们顺便捎过去!”
货车驶离社区时,小安在“城乡菜药互助群”里说了张大爷的情况。群里瞬间热闹起来,社区的刘叔留言:“我把《冬日菜药御寒指南》里的止咳偏方整理出来,发群里让苏晴照着做!”村里的老支书也很快回复:“我已经让后生去张大爷家烧热水了,就等药包到!”
山路弯弯,车灯划破夜色,车轮碾过结着薄霜的路面,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小安握着手机,盯着群里的消息——苏晴已经到了张大爷家,正给老人添衣服;村里的赤脚医生也赶了过去,在帮张大爷量体温。
一个小时后,货车终于到了村口。老支书和几个村民早已在路边等候,接过药包和山药糕就往张大爷家跑。小安和老吴跟着走进屋,屋里飘着淡淡的柴火味,张大爷躺在床上,捂着胸口不停咳嗽,脸色有些苍白。
“大爷,您别急,这药包煮水喝了就管用!”苏晴立刻烧起热水,把“紫苏杏仁止咳包”放进锅里。小安则坐在床边,给张大爷递上一杯温水:“大爷,先喝口水润润喉咙,等药煮好了趁热喝!”
老吴没闲着,帮着把新鲜的养心菜和生姜放进厨房,又给张大爷盖上周阿姨捎来的厚毛毯:“这毛毯是用新棉花做的,暖和得很!”张大爷咳嗽着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麻烦你们大半夜跑一趟,真是……太谢谢了!”
不一会儿,药水煮好了,紫苏和杏仁的香气弥漫开来。苏晴小心翼翼地把药汁倒进碗里,放凉些后递给张大爷。张大爷喝了一口,眉头渐渐舒展:“这药不苦,还有点清甜味儿!”喝完整碗药汁,他咳嗽的频率明显低了些。
赤脚医生给张大爷把完脉,松了口气说:“多亏药送得及时,风寒没入肺。除了喝这止咳药,每天用养心菜煮水喝,再配上山药糕补脾胃,不出三天就能好转!”老支书立刻接过话:“我让村里的后生每天给张大爷送热水,苏晴负责煮药熬粥,保证把大爷照顾好!”
社区居民们通过视频看到张大爷的情况,都放下心来。刘叔把整理好的止咳偏方发在群里:“紫苏叶加蜂蜜泡水,适合轻症咳嗽;枇杷叶煮水时加两颗冰糖,小孩也能喝!”周阿姨则说:“等张大爷好利索,我教他用紫苏叶做枕头,安神又止咳,冬天用正好!”
当天深夜,苏晴发来好消息:“张大爷不怎么咳嗽了,已经睡着了,身上盖着厚毛毯,睡得可香呢!”视频里,张大爷躺在床上,呼吸平稳,床头放着温好的养心菜水和没吃完的山药糕。老支书对着镜头笑着说:“这菜药不仅能治病,还连着城里人的心意,再冷的天,心里也热乎乎的!”
货车往回开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小安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山野,心里满是感慨——这些长在田间地头的菜药,从春日的嫩芽到秋日的干货,不仅能在危急时刻解燃眉之急,更成了城乡之间传递温暖的纽带。“都市归田园”,从来不是简单的种菜制药,而是把田园的馈赠化作守护的力量,让每一份牵挂都有着落,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被温暖相拥。
回到社区时,“菜药共享仓”门口已经围了不少居民。大家七嘴八舌地问着张大爷的情况,小安一一回应后,笑着说:“咱们得把菜药的种类再丰富些,不光能治病,还能做成点心、枕头,让大家冬天过得更舒心!”众人纷纷点头,刘叔更是撸起袖子:“我这就去整理《菜药食疗大全》,把山药糕、紫苏饼的做法都写进去,咱们一起学!”
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菜棚上,新栽的养心菜冒出嫩绿的芽尖。小安知道,这个冬天,因为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药,因为这份跨越城乡的互助,一定会格外温暖。而“都市归田园”的故事,也会在这些平凡又暖心的日常里,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