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社区菜棚和村里的试验田迎来了采收季。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菜叶上,小安就带着志愿者们挎着竹篮走进菜棚——薄荷长得齐腰高,紫苏的紫叶泛着油光,养心菜一丛丛挤得密实,连之前种下的马兰头都冒出了嫩红的新芽。
“先采薄荷和紫苏,这两种晒干了能存久些,冬天防风寒用得上!”李大爷一边教大家掐菜尖,一边叮嘱,“下手轻些,别伤了菜根,过阵子还能再长一茬!”村里的苏晴也带着村民们同步采收,群里的视频画面里,村民们的竹篮堆得像小山,老支书还特意把采收的菜药分成两堆:“一堆留着自己用,一堆给城里送过去!”
采收的节奏刚起,社区的赵奶奶就拄着拐杖来到菜棚:“小安啊,我这两天总觉得嗓子干疼,想讨点新鲜薄荷煮水喝,可这腿脚不方便,实在没法自己采……”小安赶紧放下竹篮,从刚采的薄荷里挑了一把鲜嫩的递过去:“赵奶奶您拿着,要是不够用,随时跟我说,我给您送家里去!”
这话提醒了小安——社区里不少独居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想采菜药却没力气;村里也有老人眼神不好,分不清菜药品种。她立刻在群里提议:“咱们建个‘菜药共享仓’吧!把采收的菜药分新鲜和干货两类存着,谁需要直接来取,行动不便的咱们送货上门!”
提议一出来,群里立刻响应。社区居民王姐主动腾出家里的储藏间:“我家储藏间通风干燥,用来当共享仓正好!”村里的后生们则用木板钉了几个储物架,刷上防潮漆:“村里的共享仓就设在村卫生室旁,方便老人取药!”张医生还特意设计了“菜药取用登记本”,写上菜药名称、用法和取用数量,方便大家按需领取。
当天下午,“菜药共享仓”就正式启用了。社区的储藏间里,新鲜的薄荷、紫苏用报纸包好,分类摆在货架上;晒干的养心菜、马兰头装在密封袋里,袋口贴着用法说明。村里的共享仓更热闹,村民们把自家种的南瓜、冬瓜也搬了过来:“城里朋友帮我们护菜药,我们也送些新鲜菜,让大家尝尝鲜!”
没过多久,共享仓就派上了用场。社区的周阿姨抱着孙子来取薄荷:“孩子又有点中暑的苗头,煮点薄荷水给他喝!”村里的李婶则来取养心菜干:“我家老头血压有点高,张医生说养心菜泡水有用!”取菜药的人多了,大家还自发当起了“共享仓管理员”——有人帮着整理菜药,有人提醒大家按需取用别浪费,还有人把自家的菜药也送来补充库存。
傍晚时分,小安和苏晴通过视频一起清点共享仓库存。社区的新鲜薄荷剩得不多,村里立刻说:“我们明天多采些送过去!”村里的养心菜干快没了,社区志愿者马上回应:“我们今晚就加班晒!”老支书看着视频里满满的共享仓,笑着说:“这共享仓啊,就是咱们城乡人的‘暖心仓’!你缺的我有,我少的你补,就像一家人过日子一样!”
夕阳把菜棚染成了金色,小安望着共享仓里整齐的菜药,心里满是暖意。从应急送药到共种共护,再到如今的共享互助,“都市归田园”的路越走越宽。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药,不仅能在危急时刻救命,更能在寻常日子里,把城乡人的心意串联起来,让每一个需要的人,都能随时握住这份带着菜香的温暖——这便是“都市归田园”最动人的模样,也是藏在菜药田里,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