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过,社区小院的积雪顺着秸秆缝隙往下渗,冻土在暖阳里渐渐松了劲。小安蹲在菜畦边,正和王奶奶一起翻土,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时,手机“叮咚”响了——是苏晴发来的短视频,镜头里,小宇正扛着小锄头,跟着村民给菜地松土,身后的孩子们举着装种子的布包,蹦蹦跳跳地喊:“小安姐,我们等着和社区一起种春菜!”
小安笑着把视频递给街坊们看。李大爷眯眼瞅着屏幕里的锄头,摸出自己磨得锃亮的老锄头:“这小子力气见长啊!今年我得把育苗的法子好好教他,保准比去年的菜长得更旺。”张阿姨则翻出年前晒好的青菜干,用棉线串成串挂在屋檐下:“等春菜收了,咱们再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晒新菜干,让他们尝尝新一季的鲜。”
没过几天,山里寄来的包裹先到了。拆开一看,除了裹得严实的新菜种,还有一沓孩子们写的“春播心愿卡”。小宇的卡片上画着爬满架子的黄瓜,旁边写着:“想和李爷爷比谁的黄瓜结得多,还要给社区的爷爷奶奶送最大的那条!”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画了满畦的油菜花,字迹软软的:“希望菜畦里长满花,这样小安姐和街坊们来看我们时,就能闻到香味啦!”
小安把心愿卡一张张贴在小院的“菜苗信箱”旁,街坊们路过时都要停下瞅两眼。王奶奶看着卡片上的画,找出自己的老花镜,翻出旧布料开始缝布口袋:“给孩子们做些装种子的小口袋,绣上青菜图案,好看又实用。”豆腐老伯则挑了些饱满的黄豆,泡在温水里:“等发了芽,寄给山里的孩子,教他们发豆芽,早上配着粥吃,养胃!”
春播的日子定在惊蛰那天。一大早,社区小院就热闹起来:李大爷带着几个年轻街坊搭育苗棚,王奶奶指挥着大家把种子分类,张阿姨熬了热气腾腾的小米粥,给干活的人暖身子。小安架起手机直播,镜头里,菜畦边的红灯笼还没摘,新翻的泥土泛着潮气,和山里的直播画面连在一起——那边的孩子们正围着苏晴,学怎么给种子催芽。
“王奶奶,催芽的时候要盖几层布啊?”屏幕里,小石头举着浸了水的棉布问。
王奶奶凑到镜头前,比划着说:“盖两层就行,记得每天换次温水,别让种子闷着,等冒出白芽就赶紧种进土里。”
李大爷则拿着自己育的菜苗给镜头展示:“你们看这苗,茎秆要壮,叶子要绿,选苗就得挑这样的,往后才能扛住风雨。”
直播到一半,儿科病房的护士突然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听说社区在春播,都吵着要来看。小安赶紧让瘦小男孩和病房哥哥把手机带到病房,镜头里,之前那个总闷不吭声的小男孩,正举着自己种的西红柿苗:“小安姐,我的苗长得可高了!等出院了,我也要去小院种春菜!”
孩子们的欢呼声透过屏幕传来,两边的人都笑了。小安看着镜头里重合的菜畦、忙碌的身影,忽然举起手里的种子:“今天咱们种的不只是菜苗,更是新的约定——等夏天菜熟了,山里的孩子来社区吃黄瓜,咱们去山里看油菜花,好不好?”
“好!”两边的人异口同声地喊,声音裹着春风,飘得很远。
播完最后一粒种子,夕阳已经西斜。小安蹲在菜畦边,看着土里的种子,又摸了摸口袋里孩子们的心愿卡。泥土的气息混着粥香飘过来,她忽然明白,“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这“救命”的约定从来不是一时的,而是像春播的种子一样,在年复一年的生长里,长出牵挂,长出期盼,长出跨越山海的情谊。只要泥土还在,菜苗还在,这份藏在田园里的温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