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的第一场寒潮猝不及防,社区小院的菜苗虽裹着街坊们搭的塑料膜,却依旧透着倔强的绿意。小安正给菜苗加固防寒棚,手机响了,是李医生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小安,医院儿科病房的孩子们精神不太好,降温后总哭闹着想家,你之前种的菜苗能给孩子们添点生气不?”
挂了电话,小安立刻奔向阳台——之前培育的小油菜苗、菠菜苗刚冒尖,鲜嫩欲滴,还有几盆盆栽西红柿,枝头挂着几颗晚熟的小果子,红得像小灯笼。她赶紧找来十几个轻便的塑料盆,小心地将菜苗分栽进去,又在盆边贴上加班姑娘画的“菜苗成长小贴士”,画中是戴围巾的小青菜,配着“我会陪你一起等春天”的文字。
张阿姨听说要给儿科病房送菜苗,立刻蒸了南瓜馒头,装在保温桶里:“孩子吃点甜口的暖心,看着菜苗,心情也能好点。”豆腐老伯提着刚磨的热豆浆赶来:“给孩子们暖手,喝完整个人都热乎!”瘦小男孩抱着自己涂的菜苗画,坚持要跟着去:“我给弟弟妹妹讲故事,讲讲菜苗是怎么长大的。”
到了医院儿科病房,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哭闹声。小安把菜苗摆进每个病房的窗台,嫩绿色的叶片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瞬间驱散了些许冷清。有个扎着输液针的小女孩,盯着窗台的西红柿苗,小声问道:“姐姐,它会结果吗?”
“会呀,”小安蹲下身,指着果子说,“等你病好了,它的果子也熟了,咱们一起摘下来吃好不好?”小女孩眨眨眼,伸手轻轻碰了碰叶片,嘴角慢慢上扬。
瘦小男孩拿出自己的画,给孩子们讲述社区小院的菜苗故事:“王奶奶种的白菜能包饺子,李大爷的黄瓜能蘸酱吃,还有山里的小石头哥哥,种的西红柿晒成干,可甜了!”孩子们听得入了迷,连哭闹的小家伙都忘了委屈,凑过来盯着画纸上的菜苗。
李医生笑着说:“昨天还有孩子吵着要回家,今天看到菜苗,都盯着窗台不肯挪窝。”正说着,之前那位拄拐杖的老奶奶提着保温桶走来,里面装着刚煮的萝卜汤:“给孩子们补补,我这汤里放了自己种的青菜,可鲜了!”
接下来的几天,小安每天都来医院看菜苗。孩子们会主动汇报长势:“姐姐,菠菜又长高了!”“西红柿的果子更红啦!”有个总闷不吭声的小男孩,竟主动给菜苗浇水,还跟小安说:“我要好好吃饭,等菜苗结果,我也要种一棵,送给妈妈。”
寒潮最猛烈的那天,小安带着街坊们熬的姜茶来到医院。刚走到病房楼,就看见儿科病房的窗户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菜苗——有的画着戴帽子的青菜,有的画着挂着雪的西红柿,每幅画旁都写着小字:“菜苗加油!我也加油!”
窗边的菜苗被孩子们用彩纸做的“小围巾”裹着,叶片上凝结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小女孩拉着小安的手,指着西红柿苗:“姐姐你看,它没冻着,还在长呢!我也会像它一样,快点好起来。”
小安望着满窗的画和倔强生长的菜苗,心中暖意融融。这些在寒冬里扎根的菜苗,没有惊天动地的力量,却用一抹抹绿意,温暖了孩子们想家的心房,为病房里冷清的时光带来了生机。它们让孩子们在病痛中,看到了生长的希望;让冰冷的病房,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小田园”。
离开医院时,夕阳给菜苗镀上了一层金边。小安忽然明白,“都市归田园,种的菜能救命”,从来不是指菜苗有神奇的药效,而是它们带着泥土的温度、街坊的心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困境中为人们搭建起一座“希望的桥”——让孩子忘却病痛,让老人减少孤单,让每个身处寒冬的人,都能透过那抹绿意,看到春天的模样,握紧对生活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