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的菜苗越种越多,小安特意腾了块空地搭起木架,让黄瓜藤、豆角藤顺着架子攀爬,绿油油的叶片间,挂着弯弯的小黄瓜和细细的豆角,成了楼栋里最惹眼的风景。这天午后,社区居委会的刘主任突然找上门,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脸上带着急切又期待的神情。
“小安啊,可算找着你了!”刘主任抹了把汗,把纸条递过来,“这是咱们社区独居老人的名单,好多老人跟我念叨,说想跟着你种菜,可家里没阳台,天天趴在窗台看你家菜苗,眼睛都望酸了。”
小安接过纸条,指尖触到那些歪歪扭扭的名字,心里一动:“刘主任,咱们社区不是有块闲置的小院吗?要是能把那儿改成‘共享菜园’,老人们不就能一起种菜了?”
刘主任眼睛瞬间亮了:“对啊!我怎么没想到!那小院空了大半年,杂草都快齐腰了,要是种上菜苗,肯定热闹!”两人一拍即合,当天就去小院勘察——不大的院子里长满杂草,但阳光充足,墙角还有口老井,正好用来浇水。
消息一传开,街坊们都动了起来。豆腐老伯推着磨浆车来,车斗里装着新筛的细土和腐熟的豆渣:“种庄稼得有好土,这些土我晒了半个月,保准菜苗长得壮!”张阿姨带着几个老街坊,拿着镰刀、锄头清理杂草,边割边笑:“以后咱们天天来这儿种菜,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啦!”
加班姑娘也没闲着,她找来木板和颜料,在小院门口画了块“都市归田园·共享菜园”的牌子,还在围墙边画了蔬菜涂鸦——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紫莹莹的茄子,画得活灵活现,路过的小孩都围着看,吵着要帮大人种菜。
周末一早,小安带着提前育好的菜苗来到小院:生菜苗、小白菜苗、黄瓜苗装了满满两筐,连之前结过果的西红柿苗,也分了几株壮实的侧枝过来。老人们早早守在院子里,王奶奶捧着自己养了半个月的白菜苗,李大爷拎着家里的旧水壶,连刚出院没多久的病房哥哥,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还提着给大家准备的手套。
“咱们分块种菜,每家认养一小块地,自己种自己管,成熟了大家一起分!”小安刚说完,老人们就围上来选地块。王奶奶选了块靠近围墙的地,说要种白菜,“等冬天来了,包白菜饺子给大家吃!”李大爷选了靠近水井的地,种上黄瓜苗,“我年轻时就种过黄瓜,保证结得又多又甜!”
病房哥哥则和瘦小男孩一起,选了块阳光最好的地,种下从阳台分来的西红柿苗。“这次换我教你种,”病房哥哥蹲下身,手把手教男孩松土,“种菜和治病一样,得有耐心,每天多看看,多关心,它就会长得好。”男孩认真点头,把西红柿苗扶正,小心地盖上土。
没过多久,小院就变了样——杂草没了,土地分成了整齐的小地块,种满了绿油油的菜苗,井边搭起了晾水壶的木架,墙角摆着街坊们捐的旧花盆,连加班姑娘画的涂鸦旁,都挂上了老人们手写的种菜小贴士。
每天清晨和傍晚,小院里都挤满了人。王奶奶提着小篮子来摘刚长出来的小白菜,李大爷帮邻居给黄瓜苗搭架子,病房哥哥和男孩一起给西红柿苗浇水,张阿姨则把自己炒的青菜端来,让大家尝尝“自己种的味道”。
有天,社区里一位总闷在家里不愿出门的张爷爷,也被小院的热闹吸引,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张望。小安见了,赶紧递过去一株生菜苗:“爷爷,来种试试吧,这苗好养活,看着它长,心里也敞亮。”
张爷爷犹豫着接过菜苗,在小安的指导下种进土里。没过几天,他竟主动来小院浇水,还跟王奶奶讨教种菜技巧。后来他说:“以前觉得活着没意思,现在每天来看看菜苗,和大家说说话,倒觉得日子有盼头了。”
小安站在小院里,看着满院的菜苗和笑着的人们,忽然明白:这些菜苗早已越过阳台,“开”进了社区的小院,也“种”进了更多人的心里。它们用最朴素的生长,“救”起了孤独的时光,“救”起了沉闷的日子,让“都市归田园”从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了一群人的日常,也让“种的菜能救命”,成了街坊邻里间最温暖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