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带着新思路,连夜飞回了马来西亚。这次,他没再去找那些架子大、规矩多的种植园老板,而是让哈菲兹博士带着,一头扎进了马来半岛腹地的几个传统草药村。
这些村子藏在山坳里,路不好走,但空气里都飘着药香。他们拜访了几家世代种药的老药农。这些老人话不多,但一说到自家的草药,眼睛就发亮。他们种的规模不大,可能就几亩地,但是弄得跟宝贝似的,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全凭祖辈传下来的经验。
张承志没急着谈合作,而是跟着他们下地,看他们怎么育苗、怎么浇水、怎么采收。他发现,这些老药农对药材的脾性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该晒,什么时候该捂,都有讲究。这种近乎本能的“匠心”,是那些大种植园里穿着制服、按手册操作的工人比不了的。
哈菲兹博士用当地话跟老人们聊天,说起大山药业想把他们的好药材,用更科学的方法种得更好,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用上。老人们一开始将信将疑,直到张承志拿出手机,给他们看靠山屯基地的视频,看那些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检测设备,看张大山和工人们一起劳作的场景。
“你们老板,也是种地出身?”一个叫阿卜杜勒的老药农问,他家的肉桂枝在本地很有名。
“是,我爸就是从几亩丹参地起家的。”张承志诚恳地说。
阿卜杜勒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点了点头。
一来二去,张承志和其中两家规模不大但药材品质极佳的药园达成了初步意向。大山药业提供技术指导和GAp认证支持,帮助他们优化种植流程,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三成的价格包销符合标准的精品药材。条件是大山药业拥有其品牌冠名权和部分销售渠道。
模式很轻,投入不大,但关键在于“精”和“信”。张承志几乎天天泡在这两家药园里,和药农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地改。进度虽然慢,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国内,李秀云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她导师的学生从美国传回了第一批分析数据,利用他们尖端的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金莲素”核心片段的结构解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预想的快了不少!李秀云团队连夜奋战,着手准备专利申请材料。一旦专利到手,就等于在“奥丁资本”的合成生物学路径上,钉下了一根坚实的楔子!
更让人惊喜的是,张承志在马来西亚打造的“精品药园”概念,通过哈菲兹博士在学术圈和当地媒体的宣传,渐渐有了些名气。一家新加坡的高端养生连锁机构主动找上门,对这种“有故事、有传承、有标准”的药材表现出浓厚兴趣,下了第一笔试订单。虽然量不大,但单价极高,利润可观,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高端市场渠道!
这个消息传回公司,士气大振!王斌拿着订单,激动地直拍桌子:“看见了没!这才是咱们该走的路!不跟他们拼价格,咱们拼品质,拼品牌!”
现金流紧张的局面,终于得到了一丝缓解。张大山的眉头,也终于舒展了一些。他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段时间,他头发白了不少,但眼神里的那股韧劲,更足了。
“爸,这边路子算是摸到了。”视频里,张承志晒黑了不少,但精神头很好,“虽然慢,但心里踏实。”
“慢点好,慢点稳当。”张大山看着儿子,心里满是欣慰,“记住,咱们的药,是给人治病的,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急不得,也糊弄不得。”
挂了电话,张大山拿起笔,在日历上圈出了一个日期——那是李秀云预估的专利申请提交日。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但这一次,他感觉手里的牌,多了几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