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医馆”的试点,选在了靠山屯邻镇一个交通颇为不便的山村。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张大山和李秀云结结实实的一棒。
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而是人才。没有优秀的医生愿意长期扎根偏远乡村。好不容易请来一位退休老中医,却因生活不便、患者流量不稳定,不到三个月便婉言告辞。药材配送、医保对接、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比想象中复杂。试点医馆门庭冷落,投入远大于产出,成了纯粹的公益项目。
王斌看着财报,委婉地提醒张大山:“张总,医馆项目是不是可以先缓一缓?等公司利润再厚实些……”
张大山站在试点医馆冷清的诊室里,看着墙上“悬壶济世”的匾额,心里不是滋味。他理解王斌的顾虑,但更清楚这个项目对李秀云、对公司品牌、对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的意义。
“不能缓。”他对李秀云,也是对自己说,“难,才更要做。这不是生意,是还愿,是扎根。人才不愿意来,我们就自己培养!跟省中医药大学合作,设立定向培养计划,学费公司出,毕业回来服务!医保对接不了,我们就先做基础诊疗和健康科普,让老百姓先受益!”
他的执着感染了团队。他们调整策略,将医馆定位为“健康驿站”,重点提供艾灸、推拿等适宜技术服务和中草药知识普及,并与村委会合作,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虽然依旧亏损,但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门口开始有了人气。这份坚持,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滋润那片土地。
就在张大山为医馆项目奔波时,儿子张承志迎来了大学毕业。出乎张大山的意料,成绩优异的儿子,拒绝了保研资格和几家大城市三甲医院抛来的橄榄枝,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到靠山屯,加入大山药业。
晚饭时,张承志平静地宣布了这个决定。张大山的筷子停在了半空,心中百感交集。他既欣慰于儿子的回归,又担忧这并非儿子本意。
“承志,你想清楚了?爸不希望你是因为责任或者我的期望才回来。外面的天地很大。”张大山语气严肃。
张承志放下碗筷,眼神清澈而坚定:“爸,我想清楚了。这几年,我看着您和妈为公司、为家乡做的一切。我学医,不是为了留在城市的高楼里。咱们的药,根在土地里。我想回来,用我学的新知识,和您还有李姨一起,把‘道地’这件事做得更好,把咱们的健康驿站,真正做成乡亲们需要的‘医馆’。”
儿子的话,让张大山眼眶发热。他看到了新一代人的理想与担当,看到了企业传承的希望。那一刻,他意识到,企业的根脉,正在悄然生出茁壮的新芽。
然而,温馨的时刻被梁致远的一通紧急电话打断。梁致远汇报,近期国际市场上几种关键中药材价格异常飙升,且有价无市,传言与全球气候异常导致的产区大面积减产有关。
“张总,这可能是全球性的供应链危机的前兆。我们的出口业务和原材料成本,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梁致远的声音带着担忧。
张大山刚刚为“根脉”的延续而欣慰,新的全球性风浪已扑面而来。他明白,大山药业这艘航船,即将驶入一片更加未知和汹涌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