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的教育问题暂时缓和,但张大山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几天。梁致远从南方港口发回的消息越来越不容乐观:那批被查出含水量超标的柴胡干货,海外客户态度强硬,坚持要求退货并索赔,理由是“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这可不是小事。这批货价值不菲,一旦退货,不仅损失惨重,更会严重影响大山药业刚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来的信誉。张大山连夜召集了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负责生产和质控的周明脸色铁青,翻着手里的检测报告:“出厂前的检测记录我反复核对了三遍,含水量绝对在合同规定的8%以内!港口那边的抽检环境、设备、操作流程有没有问题?会不会是运输途中保管不当?”
“现在争论这个没有意义,”市场总监王斌烦躁地捋了挠头发,“当务之急是怎么安抚客户,把损失降到最低。对方咬死合同条款,我们很被动。”
张大山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深知,国际贸易规则严苛,对方占着理,硬碰硬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致远那边有什么新消息?”他问。
视频连线里的梁致远,背景是港口办公室,一脸疲惫:“张总,我托关系打听了一下,这次抽检是客户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流程上挑不出毛病。但我总觉得有点蹊跷,这批货出得急,知道具体船期和检验安排的人不多……”
梁致远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明白了——会不会是有人做了手脚?
这个猜测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如果是意外,还能想办法补救;如果是人为的恶意竞争,那对方的后手可能还在后面。
“不管是不是人为,眼下都得按最坏的情况打算。”张大山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压下了会议室里的躁动,“王斌,你立刻飞过去,亲自跟客户谈。姿态放低,承认是我们疏忽,愿意承担合理损失,但力争部分接收或转为下一批订单,避免全额退货。关键是保住这个客户!”
“周明,你内部彻查,从原料采收、加工到出厂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找出可能的漏洞。如果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必须立即整改!”
“致远,你在那边继续盯着,特别是查查那家检验机构的背景,还有近期有没有异常的人接触过这批货。”
命令一条条发下去,众人领命而去。张大山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里像压了块巨石。公司规模越大,涉足的领域越广,面对的风险就越复杂。以前在靠山屯,对手是看得见的刘胖子;现在,敌人可能藏在暗处,用的手段也更隐蔽、更致命。
他想起前几天和儿子的对话,关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现在他更深切地体会到,管理一个现代化企业,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吃苦耐劳和一股狠劲,更需要法律、国际贸易、危机公关等等一系列他过去熟悉的知识。他感觉自己就像个不断被推着向前跑的学生,必须拼命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几天后,王斌从南方传回消息。经过艰难谈判,客户最终同意不退运全部货物,但要求大山药业承担本次货值30%的折价损失,并且后续订单必须接受更严格的到岸检验条款。
这个结果,算是勉强保住了客户,但公司实实在在损失了一大笔利润,声誉也受到了影响。
与此同时,周明内部的调查也有了初步结论:加工环节的烘干设备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微小偏差,加上那几天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导致最终产品含水量处于标准上限的临界状态。而港口抽检时恰好取到了整批货中湿度较高的部分……一系列偶然因素叠加,导致了这次事故。
虽然排除了明显的人为破坏,但张大山心里那根警惕的弦却绷得更紧了。他要求周明立即对所有关键生产设备进行校准升级,并建立更严格的出厂复检制度。
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但张大山知道,暗处的对手绝不会就此罢手。他嗅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息。
必须加快步伐了。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李秀云的内部号码:“秀云,‘地涌金莲’组培的进展怎么样?我们可能需要它早点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