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物资虽然及时到位,但苏锦很快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苏姑娘,”村民老王愁眉苦脸地找上门来,“种子农具都有了,可是我们没钱买啊!”
苏锦放下手中的账本:“怎么回事?不是按成本价供应吗?”
“就算是成本价,对我们这些穷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王叹气道,“我家里现在连买米的钱都没有,哪有钱买种子?”
萧廷皱眉:“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连种子都买不起,怎么春耕?”
苏锦想了想:“老王,像你这样情况的人多吗?”
“不少呢,”老王掰着手指头数,“光我们村就有十几户,整个县里估计有上百户。”
苏锦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我有个办法!”
她拿出纸笔,开始画起图来:“我们可以设立农贷制度,让穷人先拿种子农具,秋收后再还钱。”
萧廷凑过来看:“农贷?”
“对,”苏锦兴奋地解释,“就是农业贷款。春天借钱买种子农具,秋天用收成还钱。”
她越说越起劲:“这样既解决了穷人的燃眉之急,又能保证春耕顺利进行。”
刘德二在旁边听着,有些担心:“可是万一他们还不起怎么办?”
苏锦早就想好了:“我们要建立担保机制。可以用土地作抵押,也可以找人担保。”
她开始在纸上画起来,很快就画出了一张精美的卡片样式:
“看,我设计了一张'丰收还贷卡',上面记录着借款金额、还款时间、担保人等信息。”
老王看着这张设计图,眼睛都亮了:“苏姑娘,这卡片真好看!上面还画着稻穗和农具呢!”
“那当然,”苏锦得意地说,“既然是农贷,就要有农业的特色。而且好看的卡片也让人更有还钱的动力。”
萧廷仔细看着设计图,对苏锦的创意赞不绝口:“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具体怎么操作呢?”
苏锦早就想好了:“首先要确定贷款对象,必须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然后制定贷款标准,包括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
“利率怎么定?”老王关心地问。
“我考虑过了,”苏锦说,“既然是扶贫性质的贷款,利率不能太高。我打算定为年息一分,比市面上的高利贷低得多。”
刘德二算了算:“一分利,确实很优惠了。”
“还有,”苏锦继续说,“还款方式也要灵活。可以用粮食抵债,也可以用银钱还款,还可以分期偿还。”
接下来几天,苏锦忙着制定农贷制度的详细规则。
“贷款对象必须是本地农户,家庭年收入不超过五十两银子,”她对萧廷汇报,“贷款金额根据家庭情况确定,最高不超过十两银子。”
“担保机制怎么设计?”萧廷问。
“有三种方式,”苏锦拿出一张表格,“一是土地抵押,二是人员担保,三是村委会担保。”
萧廷看着密密麻麻的表格,佩服地说:“你考虑得真周全。”
“这还不够,”苏锦继续说,“我们还要建立信用档案,记录每个借款人的还款情况,为以后的贷款提供参考。”
老王在旁边听着,越听越觉得神奇:“苏姑娘,您这脑子是怎么想出这么多办法的?”
“这叫金融思维,”苏锦笑着说,“做账房的,就得懂得钱怎么流动,怎么增值。”
农贷制度很快就开始试行了。第一批“丰收还贷卡”发放下去后,效果立竿见影。
“苏姑娘,太感谢您了!”老王拿着贷款激动地说,“有了这笔钱,我终于能买种子了!”
“是啊,”另一个贫困户附和道,“这个卡片真好看,我要好好保存,到时候一定按时还钱!”
苏锦听了很欣慰:“大家记住,这是借的钱,秋收后一定要还。”
在农具店里,老板正在为贫困户们办理赊购手续。
“您这是要买犁具和锄头,总共三两银子,”老板一边记录一边说,“苏姑娘说了,可以先拿货,秋后再付钱。”
贫困户感激地说:“老板,您真是好人!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赊账买农具。”
老板笑着说:“这都是苏姑娘的功劳,她设计的这个制度真是太好了!”
几天后,苏锦到各村检查农贷发放情况,发现大家都很配合新制度。
“现在贫困户也能买得起种子农具了,”她对萧廷总结道,“而且还款意愿很强,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帮助自己。”
萧廷点头:“这个制度确实很好。不过风险控制怎么样?”
“我设计了风险评估体系,”苏锦拿出账本,“每个借款人都有信用评级,根据评级确定贷款额度和担保要求。”
她翻开另一页:“而且我们还建立了风险准备金,用来应对可能的坏账。”
萧廷看着苏锦,心中的敬佩之情又增加了几分。这个小丫头不仅有创意,还有风险意识,真是难得。
“苏锦,”他忍不住说,“你设计的这个农贷制度,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苏锦脸一红:“哪有那么夸张,我只是觉得既然有能力帮助大家,就应该想办法让更多人受益。”
春耕开始了,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那些原本买不起种子农具的贫困户,现在也能和其他人一样正常春耕了。
“苏姑娘,您看,我用贷款买的种子长得多好!”老王指着绿油油的秧苗兴奋地说。
苏锦看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农作物的生长,更是贫困户们希望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