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四年的初夏,长安城里的槐树郁郁葱葱,细碎的花瓣落在干净的青石板路上,被往来的行人轻轻踏过,留下淡淡的清香。与去年此时不同,今年的长安,再也没有了以往的恶臭与脏乱 —— 街道两旁的垃圾箱整齐排列,公共厕所干净整洁,下水道顺畅地排走雨水与污水,整个都城都透着一股清爽利落的气息。
这日清晨,户部的官员们正忙着统计上半年的民生数据,当看到 “长安瘟疫发生率” 这一栏时,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了惊叹。一名年轻的官员拿着统计报表,快步跑到户部侍郎李逸的书房,声音里满是激动:“李大人!您快看看!今年上半年,长安的瘟疫发生率比去年下降了整整 80%!尤其是夏季常见的痢疾、霍乱,今年几乎没有出现病例!贫民窟的人口死亡率也下降了 60%,百姓的平均寿命预估能提升三岁!”
李逸接过报表,仔细翻看 —— 上面详细记录着长安各坊的瘟疫发生情况,去年此时,仅城东贫民窟就有上百人因痢疾去世,而今年上半年,整个长安因瘟疫死亡的人数不足十人,且多为年老体弱者。看着这份数据,李逸的心中满是欣慰,半年来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最直观的回报。
“好!太好了!” 李逸放下报表,站起身,“走,我们现在就去贫民窟看看,看看百姓们的生活到底有了哪些变化。”
两人很快来到城东的贫民窟。与去年深秋相比,这里早已换了一副模样 —— 曾经狭窄泥泞的小巷,如今铺上了平整的青石板,雨水顺着石板缝隙流入下水道,再也没有积水;巷子里的垃圾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每隔五十步摆放的木质垃圾箱,箱子里的垃圾早已被清运干净,箱体擦拭得一尘不染;不远处的公共厕所前,百姓们有序地排队,没有人再随地大小便,厕所门口的洗手池边,还有几位孩童在认真地洗手,嘴里念叨着 “便后洗手,远离病菌” 的口诀。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上,逗着怀里的小孙女。这老妇人正是去年深秋向李逸哭诉的那位,她的小孙子去年因喝了脏水去世,今年春天,她又添了一个小孙女,如今已经半岁,长得白白胖胖,十分可爱。
老妇人远远看到李逸,立刻抱着小孙女站起身,快步走上前,一把抓住李逸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李大人!您可来了!今年夏天,我们这再也没闹瘟疫了!您看我的小孙女,健健康康的,吃得多睡得香,再也不用像去年那样担惊受怕了!真是太谢谢您了!”
李逸看着老妇人怀里的小孙女,小家伙正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他,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哼着,可爱极了。他笑着说:“大娘,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街道干净了,水源清洁了,瘟疫自然就少了。以后,您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健康了。”
老妇人连连点头,哽咽着说:“是啊!以前巷子里全是污水,孩子们在污水里玩耍,很容易生病;现在街道干净了,还有专门的厕所,孩子们也养成了洗手的好习惯,再也不用怕病菌了。李大人,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周围的百姓们听到动静,也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称赞起来。一位中年男子笑着说:“李大人治市,长安换新!现在的长安,比以前干净多了,住着也舒心!以前每到夏天,巷子里就臭烘烘的,苍蝇蚊子到处飞,现在不仅不臭了,还能闻到街边槐树的花香!”
“是啊!” 一位卖菜的农妇接过话茬,“以前我卖菜,菜篮子旁边总围着苍蝇,顾客都不愿意买;现在街道干净了,苍蝇少了,我的菜也卖得快多了,收入比去年多了三成!”
还有一位年轻的工匠说道:“我以前总担心家人会染上瘟疫,现在再也不用怕了。而且,官府还在贫民窟附近建了学堂,我的儿子今年秋天就能去读书了,这都是李大人的功劳啊!”
百姓们的称赞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逸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 他推动城市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为了让百姓们能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如今,他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李逸在贫民窟停留了整整一个上午,与百姓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当得知部分百姓希望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时,他立刻说道:“大家放心,朝廷正在筹备长安城的绿化工程,计划在街道旁种植槐树与柳树,还会修建几个市民广场。到时候,会招募大量百姓参与,大家都能有活干,有钱赚!”
百姓们闻言,更是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工程。一位年轻的流民激动地说:“李大人,我以前靠乞讨为生,现在不仅有了安置房,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真是太感谢您了!不管是种树还是修广场,我都愿意干!”
李逸走访贫民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宫中。李治得知后,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召李逸即刻入宫,还特意在御花园设宴,邀请了苏定方、魏徵、长孙无忌等重臣作陪,要亲自嘉奖李逸。
当日傍晚,李逸身着朝服,来到御花园。此时,御花园里早已摆好了宴席,李治坐在主位上,笑容满面地看着他。“李逸,你来了!快坐下!” 李治笑着招手,“今日召你前来,是为了嘉奖你推动的粮食改革与城市改革。你可知,如今长安百姓都在称颂你‘李公治市,长安换新’,这称号你实乃当之无愧!”
李逸连忙起身行礼:“陛下过奖了!这都是陛下重视民生、大力支持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你不必过谦。” 李治端起酒杯,站起身,“你推动的‘逸品粮’种植,解决了大唐的粮食短缺问题;你主导的城市改革,解决了长安的瘟疫难题,这两大民生难题,困扰大唐多年,却在你手中一一化解。朕决定,封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副宰相,让你能更好地统筹全国的民生改革,将长安的经验推广到各地!”
“臣谢陛下恩典!” 李逸连忙跪地行礼,心中满是感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为副宰相,却拥有参与朝政决策的权力,这意味着他能更好地推动民生改革,让更多百姓受益。
苏定方见状,也端起酒杯,笑着说道:“贤婿,恭喜你!你从最初的盐铁改革,到后来的粮食改革、城市改革,每一项举措都实实在在地惠及民生,没有半点虚功,你真是我大唐的‘民生之臣’!老夫为你感到骄傲!”
魏徵也点头附和:“苏将军所言极是。李大人不仅有远见卓识,更有实干精神,大唐能有你这样的臣子,是百姓之福,也是朝廷之福。未来推广‘逸品粮’与城市改革经验,还需李大人多费心。”
长孙无忌补充道:“陛下已决定,从国库中拨款二十万贯,作为全国‘逸品粮’推广与城市改革的专项经费。李大人有任何需求,都可直接向朝廷禀报,我们定会全力支持。”
李逸站起身,端起酒杯,对着李治与诸位重臣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臣定不辱使命!如今的成绩,只是民生改革的开始。未来,臣计划将‘逸品粮’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尤其是西北边疆与受灾地区,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吃饱饭;同时,将长安的城市改革经验复制到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再逐步推广到中小城市,让大唐的每一座城市都能干净整洁,让每一位百姓都能住上干净房,过上幸福的生活!”
“好!有志气!” 李治大声称赞,“朕相信你定能做到!来,我们共同举杯,为大唐的繁荣昌盛,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干杯!”
“干杯!” 众人纷纷举起酒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在御花园中回荡。夕阳的余晖洒在众人身上,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泽。
宴会结束后,李逸漫步在皇宫的石板路上,夜色渐浓,宫中的灯笼次第亮起,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他抬头望向夜空,月亮已悄然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长安城的上空,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刚刚焕新的都城。
李逸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民生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 —— 可能会有官员的推诿懈怠,可能会有百姓的不理解,可能会有资金的短缺。但他更清楚,只要他坚守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改革,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大唐的田野里,金黄的玉米与饱满的土豆将随处可见,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大唐的城市里,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厕所、清新的空气将成为常态,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瘟疫的威胁;大唐的每一位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住好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便是李逸心中最美好的大唐盛世。而他,将继续为这个目标奋斗,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书写大唐民生改革的新篇章,让大唐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